最近总觉得脖子发僵、脑袋昏沉,老中医搭脉后笑着说:"你这是肝风内动,得给你配点定风的药。"当时我还挺纳闷,中药里咋还有专门"定风"的品类?这一查才发现,原来咱们老祖宗早就把"风症"研究透了,那些藏在药柜里的定风良药,可是守护了中国人上千年的宝贝。
【一】风从哪里来?中医眼里的"风魔"画像
老话说"风为百病之长",这可不是吓人的,中医说的"风"不单指自然界的风吹,更多是指人体内像风一样善变的病症,比如突然手脚抽搐、面部歪斜(像面瘫)、头晕目眩站不稳,这些都可能是"风邪"在作怪,最要命的是"内风",就像刮台风前屋里乱飞的东西一样,身体里的气血被搅得乱七八糟。
我邻居王叔去年中风就是典型例子,发病前他总说舌头发麻,半夜睡觉手抖得厉害,大家都以为是缺钙,结果有天早上醒来半边身子不听使唤,西医查是脑血栓,中医却说这是"肝阳化风",就像高压锅里蒸汽顶得盖子乱颤,人体肝火太旺就会带着气血往上冲,这时候就得赶紧"定风"。
【二】中药界的"定风高手"大起底
要说定风界的扛把子,非天麻莫属,这味药简直就是中药材里的"避风港",李时珍都说它"主诸风湿痹,四肢拘挛",云南昭通的野生天麻最地道,炖汤时放几片,能明显感觉头不晕了,不过要记住,天麻得配上红枣生姜,不然寒性太重伤肠胃。
钩藤堪称"温柔杀手",不像天麻那么霸道,对付小儿惊风特别灵,我表姐家孩子高烧抽筋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钩藤,说是能平肝息风,这藤类药材有个特点,煎药时得后下,煮久了有效成分就挥发了。
白芍是个"双面间谍",既能养血又能柔肝,很多女性经期烦躁其实也是肝风妄动,用白芍配熟地煲糖水,喝两周就能感觉心平气和,但要注意别和藜芦同服,这可是中药配伍的大忌。
【三】古人怎么用定风药?这些方子太绝了
说到定风经典方,不得不提宋代的《局方至宝丹》,这方子集合了犀角、玳瑁、琥珀等珍贵药材,专门对付高热惊厥,虽然现在犀角改用水牛角代替,但急救效果依然惊人,我爷爷当年高烧说胡话,一丸下去立马安神。
清代名医叶天士更厉害,他创的"阿胶鸡子黄汤"堪称滋阴定风典范,把阿胶烊化在鸡蛋黄里,再加生地、麦冬,对付阴虚风动的手抖、失眠特别管用,现在有些美容院拿这个方子改成果味饮料,倒是挺会做生意。
民间还流传着"天麻炖鱼头"的食疗方,选胖头鱼的鱼头,加天麻、枸杞慢炖,不仅能治头痛眩晕,还能给大脑补充DHA,我妈每到柳絮季节就给我爸炖这个,说比吃降压药管用。
【四】现代人的"风症"怎么破?
别以为只有老年人才需要定风,现在年轻人压力大、熬夜多,肝风内动的可不少,我就见过20出头的小姑娘,天天喝奶茶吃烧烤,脸上痘痘此起彼伏,中医说是"肺胃风热",给她开了些桑叶、菊花泡茶,配合清淡饮食,半个月就见效。
办公室一族最适合用决明子枕芯,这小种子清肝明目,晚上睡觉相当于在做头部药疗,我自己就用决明子+菊花做枕头,第二天起来眼睛不干涩,颈椎也松快些。
不过要提醒大伙,定风药不能当保健品瞎吃,像全蝎、蜈蚣这类虫类药物,虽然止痉效果一流,但毒性也大,必须得医生开方,我亲眼见过有人自行服用超量蜈蚣粉,结果浑身起红疹住院的。
【五】自测指南:你的身体在"刮风"吗?
教大家几个简单判断法:对着镜子伸舌头,如果舌尖总不自觉颤动,可能有心脾风热;闭眼单脚站立,3秒内晃得厉害,说明肝风较盛;早上起床手指发胀发麻,要小心风湿侵袭,不过这些只是参考,准确诊断还得找专业医师。
现在药店里定风类的中成药也不少,像天麻钩藤颗粒、镇肝熄风丸,但最好先辨证再买,我同事见广告说某胶囊治手麻,买回来吃出腹泻——人家是湿热体质,他属于寒湿,完全不对症。
结尾彩蛋:我家传的"防风三宝"
最后分享个奶奶留下的土方子:春天槐花刚开时,摘半筐晒干,秋天挖些三年以上的老姜,冬天存块蜂窝状的蜂巢,这三样东西各取少许泡酒,密封三个月后每天喝一小盅,奶奶说这是"封存四季正气",我们家年年都备着,感冒都绕着走,不过酒精过敏的朋友千万别试,改成槐花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