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咱信阳的山沟沟里可藏着金山银山!"在浉河区董家河镇的药材基地,老张蹲在田埂上掐着艾草嫩芽,脸上笑出深深的褶子,他身后成片的绿海随风起伏,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药香,这里正是信阳中药材产业的缩影。
【天赐的药材宝库】 信阳这地方天生就是种药材的料,北纬32度的黄金分割线,把温带和亚热带的脾气都揣摩透了,年均1200毫米的降水像神仙拎着水壶精准浇灌,昼夜温差大得能让药材憋足劲攒营养,九华山、天目山、大别山三座药山环抱,腐殖土厚得能埋住脚踝,这种地形别说种药材,搁古代就是炼丹仙人争抢的洞天福地。
老药农都知道,信阳的宝贝全在岭沟里,商城县的金刚台山下,野生石斛在岩缝里一挤挤千年;潢川的黄柏树比人腰还粗,树皮晒干后自带防虫特效;光山县的桔梗开花时,漫山遍野的紫铃铛晃瞎人眼,这些年政府搞"药材下山"工程,把深山里的野生种驯化成家养,硬是在坡地上种出了产业。
【五大潜力品种推荐】
-
信阳石斛:悬崖上的"软黄金" 要说身价,石斛稳坐头等舱,以前采野生石斛要拴着绳子吊崖,现在改成立体种植,松树皮垫床,山泉水滴灌,活脱脱造了个空中花园,斛园合作社的老王说:"种三年的铁皮石斛,鲜条能卖到80块一斤,制成枫斗价格翻五倍。"他们给石斛听高山流水,用无人机喷营养液,愣是把亩产提高到300公斤。
-
艾草:艾灸界的"茅台" 端午采艾是老规矩,但现在全年都能割艾草,潢川的艾绒厂最绝,把艾叶打碎后筛出黄金比例的绒,做成的艾条点燃后香气直钻督脉,90后小夫妻搞直播卖艾制品,把艾草面膜、艾绒枕头卖到北上广,去年光抖音就卖了800万。
-
夏枯草:夜宵摊的"隐形富豪" 别小看这种夏天就枯的野草,却是凉茶饮料的核心配方,新县的夏枯草基地用黄豆饼发酵施肥,种出的药材有效成分比普通货高两成,药企连夜蹲在田头收鲜货,烘干机24小时连轴转,亩收益轻松过万。
-
苍术:地里长出的"除湿剂" 这种带毛刺的根茎是中药铺的常客,罗山县的苍术采用仿野生种植,玉米秸秆铺成天然遮阳网,蚂蚁都不敢来啃食,药贩子开着冷藏车直接进山,带须根的苍术能卖到60元/斤,比种水稻强十倍。
-
黄精:懒汉种的"人参果" "种下后只管除草,其他交给老天爷。"光山黄精种植户老李边喝酒边传授秘诀,他们选林下套种,用松针当天然肥料,八年生的黄精切片能当零食嚼,电商把黄精膏炒成网红产品,有人靠卖黄精年赚百万。
【种药材也能玩出新花样】 西河湾的返乡青年搞起"药材认养",城里人手机APP远程浇水,收获时视频连线挖药材,商城县建起中药材主题公园,游客既能认药识字,还能现摘蒲公英泡茶,更有聪明人开发药膳火锅,当归羊肉锅底配上艾草冰粉,周末排队的车能堵半里地。
政策东风更是呼呼吹,市里给贫困户免费发种苗,农机补贴能报一半,连冷库建设都给专项资金,电商平台开设"信阳药材"专区,顺丰冷链车直接开到田埂边,去年全市中药材面积突破30万亩,产值飙到50亿,药农存折数字比药材地里的蚯蚓还活跃。
夜幕降临时,董家河镇的药材交易市场依然热闹,装箱的艾条摞成小山,烘干机轰隆作响,手机闪光灯在黑暗中此起彼伏,老张数着手机上的订单,突然笑出声:"谁说咱山里人没出路?这满山的药材,不就是绿色银行么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