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李在朋友圈吐槽,他们公司好不容易拿下某省中药饮片招标,结果因为0.5分的商务标差距被刷下来,这事儿在中药材圈里炸了锅,毕竟现在招标采购的水越来越深,光靠关系户已经混不开场面了。
要说这中药材招标采购的风向,得从2023年国家医保局那纸文件说起,当时明确要把中药饮片纳入全国集采范围,这消息一出,安徽亳州、河南禹州这些药材集散地的老板们连夜开会研究对策,就像咱们邻居张总,原本做三七批发的,现在专门成立团队研究招投标规则。
其实这两年中药材招标最明显的变化,保量不保价"的玩法正在改变,去年云南文山的三七招标,某药企直接签了三年采购协议,但把价格跟产量挂钩,这种"以量换价"的模式,让很多中小药商直呼吃不消,老王家祖传的当归种植场,就因为没算清成本账,在去年甘肃定西的招标会上赔了夫人又折兵。
说到招标流程,现在可不止是填个标书那么简单,光资质审核这块,就得准备至少12项材料:从GMP认证到追溯系统截图,从药品检验报告到冷链运输证明,上个月山东临沂的招标会,有个企业因为少盖了个公章,几百万的订单就这么飞了,建议各位把近三年的质检报告、购销合同都按月份整理好,关键时刻能救命。
招标文件里的坑更多,有些招标单位玩文字游戏,把"统货"和"选货"的标准写得模棱两可,就像前年杭州某医院的丹参招标,中标企业拉去的货色跟样品差两档,闹上法庭才掰扯清楚,现在聪明人都会在投标前实地探查,去年成都荷花池市场的刘总,带着显微镜去验收仓储条件,发现对方冷库温度记录作假。
投标报价更是技术活,中药材价格跟股票似的,受天气、产量、政策影响特别大,记得去年茯苓暴跌那波,安徽岳西的种植户组团托市,结果在湖北某医院招标时集体踩空,现在行内流行"三三制"报价法:三分之一按成本价保底,三分之一随行就市,剩下三分之一留作政策波动缓冲。
最近冒出些新玩法更让人头疼,有些地方政府搞"带量采购",表面看是好事,实际暗藏杀机,就像河北安国那次黄芪招标,中标企业拿到80%份额后,转头就压价收购散户手里的存货,这种"赢家通吃"的局面,搞得现在很多药商开始抱团取暖,组建采购联盟。
质量把控环节也有门道,去年广西玉林的八角招标,中标企业耍了个心眼,把硫磺熏过的次品掺在合格品里,后来被抽检逮个正着,不仅赔钱还上了行业黑名单,现在验货都得学考古队的仔细劲儿,连包装箱的霉斑都要拍照存档。
要说现在最火的招标模式,当属"中药配方颗粒"专项采购,这东西利润高但门槛也高,光生产许可证就难住一大片企业,浙江磐安的陈老板砸了五百万搞生产线,结果卡在跨省销售许可上,建议新手别急着入场,先把各省的备案政策研究透。
最近圈子里流传个说法:做中药材招标,得学会看天吃饭,去年陕西黄芩减产,招标价直接翻番;今年福建太子参丰收,价格腰斩都没人要,这种行情下,签合同时千万要加上"价格联动条款",别傻乎乎签死价,就像老张上次签的三年供货合同,遇上疫情物流中断,最后赔得裤子都快当掉了。
未来这行的趋势很明朗:要么抱紧国企大腿,要么练就一身投标硬功夫,现在很多地方开始搞"中医药联合体"招标,几个省份联合起来采购,这种大宗交易最考验企业综合实力,建议中小药商别硬扛,找个靠谱的合作伙伴,把资源整合起来才是王道。
说到底,中药材招标就是个斗智斗勇的江湖,政策天天变,行情时时动,但只要摸透门道,守住质量底线,这碗饭还是能吃得长久的,就像亳州药市门口那副对联写的:"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味虽贵断不敢减物力",这话放在招标场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