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就没断过,隔壁工位的小王裹着羽绒服还在打寒颤,后排的李姐保温杯里泡着枸杞也咳个不停,这种时候总有人问我:"你天天研究中药,快给支个招啊!"今天就给大家整理几个祖辈传下来的散寒解表秘方,都是经过千百年验证的真功夫。
散寒解表到底是啥? 咱们老百姓常说的"受凉了""冻着了",在中医眼里就是寒邪入侵,这时候人体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,出现怕冷、流清鼻涕、头痛脖子僵这些症状,散寒解表就像给身体开扇窗,通过发汗把寒气赶出去,这可不是简单喝热水捂被子,而是要讲究药物配伍的学问。
居家必备三大经典方
-
生姜大枣茶(初级版) 材料就两样:生姜3片+红枣5颗 煮法特别简单:冷水下锅煮开后转小火焖10分钟 特别适合刚开始鼻塞流涕的时候,去年冬天我闺女半夜发烧,我就这么给她煮了一碗,喝完捂着薄被睡一觉,第二天活蹦乱跳去上学了,注意要趁热喝,凉了效果打折。
-
葱白豆豉汤(进阶版) 老祖宗的智慧真绝了!葱白连须3根+淡豆豉10克 加两碗水大火煮沸,看着葱白煮软就行 这个方子专治头疼欲裂却冒不出汗的情况,记得要连葱带汤一起喝,喝完最好盖着厚被子微微发汗,上次我爸淋雨回来,喝了这个当天就好利索了。
药店能买到的经典中成药
- 荆防颗粒 成分:荆芥、防风、柴胡等 适合人群:吹空调着凉后浑身酸痛 使用秘诀:冲剂要滚烫开水冲泡,趁着热气腾腾喝下去
- 正柴胡饮 成分:柴胡、陈皮、防风 特点:专门对付忽冷忽热的"夹层寒" 服用提醒:服药后忌生冷食物,别急着洗澡
民间偏方大集合
- 泡脚祛寒法 艾叶30克+花椒10克+生姜5片 煮10分钟倒进洗脚盆,水温42度最合适 每天泡15分钟,连续三天,寒气从脚底往外冒
- 热敷大椎穴 用粗盐炒热装布袋,敷在脖子后凹窝处 这个方法救急特别好,去年春运车站里好多人都在用
用药注意事项
- 区分寒热很重要 如果喉咙红肿、黄痰黄涕,说明有内热,这些方子就不适用了
- 发汗要适度 以全身微汗为度,大汗淋漓反而伤阳气
- 特殊人群慎用 孕妇、高血压患者、小孩用量要减半,最好咨询医师
预防胜于治疗
- 每日揉按风池穴 用拇指顺时针按揉3分钟,早晚各一次
- 三伏天晒背疗法 上午9-11点晒太阳15分钟,吸收天地阳气
- 食疗调理 冬天多吃当归生姜羊肉汤,夏天煮点薄荷菊花茶
上个月社区义诊时,遇到位阿姨常年手脚冰凉,我让她每天用桂皮3克+肉桂2克煮水代茶饮,半个月后再见面,她说终于能睡安稳觉了,其实很多小毛病不用急着跑医院,老祖宗留下的智慧足够我们应对日常不适,不过要是三天不见效或者高烧不退,千万别硬扛,及时看医生才是正经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