琼中县中药材,深山里的绿色宝藏如何走出黎乡?

一归堂 2025-05-06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以前采药要背着竹篓爬半天山,现在家门口种药材就能挣钱,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!"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营根镇的山坡上,药农王大哥一边给益智植株除草,一边乐呵呵地算着今年的收成,这片北纬18度的热带雨林腹地,正悄然书写着中药材产业的传奇故事。

藏在深山的千年药库 琼中地处海南生态保护核心区,年平均气温23℃的温润气候,配上火山岩风化的赤红壤,成了中药材生长的天然温室,早在《本草纲目》里就有记载,黎医常用五指山兰、七叶一枝花等野生药材治病,世代口口相传的用药智慧,让这片土地成了活脱脱的"南药基因库"。

走在琼中吊罗山乡的原始林区,树皮上斑驳的刀痕诉说着采药人的故事,老辈人都知道,每年清明前后是采摘野生灵芝的最佳时节,这种长在腐木上的真菌,在当地黎族偏方里能治风湿骨痛,不过如今进山寻宝的少了,取而代之的是漫山遍野的人工种植基地。

从野草到"金疙瘩"的蜕变 在湾岭镇的槟榔种植园,连片的棕榈树像绿色的哨兵挺立,别小看这些10米高的"亭亭玉立",可是全县农民的钱袋子,老李家三代种槟榔,过去只卖原果赚辛苦钱,如今县里引进深加工企业,槟榔鲜果经过烘烤、切片、包装,摇身变成养生茶原料,价格翻着跟头往上涨。

更让人叫绝的是林下套种的"魔法",在乌石农场的橡胶林下,层层叠叠的砂仁藤蔓正开着白花,这种喜阴的姜科植物,靠着橡胶树遮阴形成天然屏障,每亩林下还能额外增收3000元,老技术员算过账:橡胶割胶季每天收入150元,中药材管护期每天能挣200元,这"一地双收"的买卖让胶工都转行当了"药倌"。

黎乡药香飘出大山 清晨五点,和平镇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就热闹起来,戴着斗笠的阿婆们熟练地分拣着肉桂皮,空气中弥漫着辛香,这些晒得卷边的桂皮,当天就要装上冷链车运往海口的药企,自从县里建起溯源系统,每包药材都有了"数字身份证",扫码就能看到种植海拔、施肥记录,客户放心,收购价也跟着水涨船高。

电商直播更是给山货插上翅膀,在营根镇的电商服务中心,90后返乡青年小陈对着手机镜头展示石斛盆栽:"家人们看这个紫皮石斛,泡茶喝润喉清肺,现在下单明天摘鲜货!"去年他帮合作社卖出2000多盆观赏石斛,城里人买盆绿植还收获养生知识,这买卖双赢得很妙。

全产业链激活"绿色银行" 走进海南骏诚农业公司的GMP车间,烘干机轰隆隆运转着,总经理王总指着流水线上的巴戟天切片说:"以前粗加工损耗大,现在恒温烘干保留药效,每吨价格涨了8000元。"他们研发的中药饮片自动包装线,把琼中中药材送进了同仁堂、广药集团的药房。

更绝的是"药材+"的跨界玩法,在什寒村景区,游客不仅能赏云海,还能体验采药游——跟着黎医上山认草药,现场熬制祛湿汤,民宿老板把五指毛桃炖鸡列入特色菜,餐桌上摆着印有"琼中道地药材"的餐牌,这文化IP的附加值可比单纯卖药材高多了。

科技兴药闯出新天地 县农业局的技术员小林最近迷上了无人机巡检。"以前测土壤酸碱度要满山跑,现在无人机带着传感器飞一圈,APP马上生成施肥方案。"在他们的推动下,全县建成23个数字化种植示范基地,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湿度温度,连浇水都能手机远程控制。

最让药农兴奋的是组培育苗技术,在省农科院的合作基地,瓶瓶罐罐里培育的铁皮石斛组培苗,成活率从30%提升到85%,老王算了笔账:传统扦插育苗要两年才能移栽,现在组培苗半年就出圃,每亩成本降了2000元,这科技的力量真是看得见摸得着。

站在营根镇的观景台上远望,层层叠叠的梯田里,砂仁、益智、黄花倒水莲交错生长,像给群山披上了五彩斑斓的"中药毯",这个曾经守着金山饿肚子的山区县,如今靠着道地药材闯出致富路,正如山民常说的那句黎谣:"山兰稻香传千年,今朝药香更值钱",琼中中药材的故事,还在青山绿水间续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