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张,你这黄芪苗再便宜点呗!"菜市场角落的老张擦了擦汗,指着摊位上晾晒的中药材苦笑:"姑娘,这可是我从河南山里一棵棵挖的野生货,比药店卖的强多了。"看着小姑娘扫码付款的背影,老张摸出手机算了算账——这个月微信收款已经破了五位数。
被忽视的暴利行业 去年这时候,老张还是工地搬砖的张师傅,偶然帮老乡卖过几次山货,发现城里人对"纯天然中药"的痴迷远超想象,当归炖汤要选头层切片,枸杞泡茶必须颗颗饱满,连艾草都要问是不是端午采的晨露款,更让他吃惊的是,批发价30块收来的蒲公英,分装成"养生茶"就能卖80多。
入行必备三板斧
-
货源渠道决定生死 别指望某宝进货!上周刚有同行被举报卖硫磺熏过的八角,老张现在直接对接老家药农,每周二凌晨三点去物流园抢鲜货,记住要盯紧检测报告,特别是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指标,上个月他拒了批超便宜的党参,检测结果铅超标三倍。
-
证件不是摆设 别信"代办执照"的小广告!去年隔壁摊王姐被罚了十万,就因为分装车间没办食品经营许可证,现在老张墙上挂着营业执照、药品经营许可证、食品流通证,玻璃柜里还摆着中药材鉴定师资格证,顾客看见这些红本本,砍价都不好意思。
-
地段选择有门道 千万别扎堆中药店!老张把摊位支在老年大学门口,周末摆摊教大妈们认药材,现在固定客户里有三分之二是跳广场舞的阿姨,她们不仅自己买,还拉姐妹团团购,最近推出的"酸梅汤配料包",光老年大学就订了200份。
那些赔钱的坑别跳 新手最容易栽在"囤货"上,去年老张看网上说三七涨价,咬牙进了两千斤,结果遇上新货上市,只能含泪半价处理给药厂,现在他立下规矩:单品种库存不超过五百斤,宁可少赚也要保证新鲜。
还有包装陷阱!前阵子模仿网红店搞真空小包装,结果遇上梅雨季全涨袋发霉,现在改用牛皮纸筒装人参,棉麻袋装草药,看着土炮反而卖得好,最绝的是把艾草捆成端午节香囊,成本两毛卖五块,半个月卖了三千个。
闷声发财的门道 真正赚钱的是"定制服务",上个月给写字楼白领配"熬夜茶",西洋参+枸杞+菊花,成本15卖68还排队,现在接了个长期单,给养生馆供应泡脚包,光艾叶+红花+生姜的基础款,每月稳定两千包。
老客户维护更有讲究,建了个微信群叫"张家药铺VIP",每周三晚上八点准时直播辨药材,昨天教大家看虫草的草头,当场卖出三十多盒,有个大姐特别有意思,非要跟着去山区收药,现在成了合伙人。
未来还能怎么玩 最近老张在琢磨"中药+奶茶"的概念,用石斛煮的养生奶茶试卖反响不错,还在短视频平台拍"中药冷知识",教人用陈皮做蜜饯,拿苍术驱蟑螂,最意外的是海外代购,新加坡华人群里求购金银花的订单突然激增。
不过老张最得意的还是收了个90后徒弟,小伙子本来在互联网公司上班,看了他的直播后辞职拜师,现在两人搞起了"中药盲盒",99元随机搭配四省道地药材,第一期三百盒三天抢光。
看着手机里不断增长的订单,老张摸了摸口袋里的车钥匙(上个月刚把面包车换成五菱宏光),想起去年这时候还在工地数钢筋,他发朋友圈说:"这年头,会挖草真比会码代码吃香。"配图是刚收到的云南重楼种子,这种名贵中药材,正在成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