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妈,我这炖肉放的香料是从菜市场调味店买的,和药店抓的中药总归差不多吧?"上周视频通话时,表妹举着手机给我看她新熬的卤牛肉,这随口一问倒是点醒了我——确实很多人分不清调味店香料区挂着的"中药材"和药房里卖的正经药材,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这里面的门道,毕竟关乎健康的事可不能马虎。
【来源渠道藏着大秘密】 咱们街坊调味店卖的中药材,本质上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,就像超市货架上的八角、桂皮,外包装印着"调味料"而非"饮片",这些多是药食同源目录里的品种,比如枸杞、当归、陈皮,但它们的"身份证"是QS食品生产许可,反观正规药店的中药,从采购到销售必须持有GSP认证,每批药材都要有追溯码,相当于带着"出生证明"。
【炮制工艺差之毫厘】 老药工常说"炮制见功夫",这话一点不假,上个月我特意对比了药店和调味店的白芍,药房的白芍表皮有明显的烫煮痕迹,这是为了降低鞣质含量;而调味店的样品明显更白净,原来是用硫磺熏蒸过的,更惊人的是肉豆蔻,药店卖的会特意去掉外壳只留仁,因为壳含有刺激性油;调味店却整个卖,炖肉时那层硬壳根本出不了味。
【质量标准天壤之别】 拿最常见的党参举例,《中国药典》规定优质党参的浸出物不得低于55%,重金属含量有严格限制,但调味店进货时主要看外观品相,去年某地市监局抽检发现,32批次调味用中药材中,竟有12%的二氧化硫残留超标,最危险的是有些商贩会把提取过有效成分的药渣重新染色,这种"化妆品药材"在普通店铺特别常见。
【使用场景大不同】 中医开方讲究"君臣佐使",同样的药材在不同配伍里作用迥异,记得去年邻居王叔把药店抓的黄芪当调料炖鸡,结果当天就上火牙痛——药房的生黄芪未经蜜炙,性味甘温;而超市卖的"黄芪片"多是蜜炙过的,更适合做甜味剂,更典型的是川贝,药房按"松贝、青贝、炉贝"严格分级,调味店却统货售卖,价格差出三倍不止。
【辨别技巧get起来】
- 看"身份证":正规药品包装有国药准字+字母组合(如Z代表中成药),调味料只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
- 闻气味:药房当归香气醇厚带甘,调味店的往往刺鼻(硫熏特征)
- 试泡水:好三七泡水后水面浮着油珠,掺假的会沉底或浑浊
- 嚼口感:药房阿胶枣皮嚼着粘牙,假货可能掺明胶脆生生的
最后说句实在话,要是单纯炖肉调味,正规商家的香料用着没问题,但若想调理身体,千万要去正规医院或连锁药房,就像表妹后来跟我说的:"本来想省事买调料区的当归,结果被你科普得赶紧挂中医科了",健康无小事,咱们既要吃得香,更要吃得安啊!#中药知识 #食品安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