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大夫,我这嗓子眼堵得慌,胸口发闷,查了说是肾虚气逆,该吃啥中药啊?"每次看到这种问题我都哭笑不得——这年头啊,大家稍微有点不舒服就给自己扣个"肾虚"的帽子,殊不知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胡乱进补反而伤身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让人又爱又怕的"肾虚气逆"到底该怎么用中药调理。
先搞明白:你真的是肾虚气逆吗? 前些天门诊来了个小伙子,二十出头就怀疑自己肾虚,他说总感觉喉咙有痰卡着,早上起床腰酸得像被揍过,还老觉得胸闷,结果把脉一看,舌苔厚腻,脉象滑数,这哪是肾虚啊?分明是痰湿阻滞+肝气郁结!现在很多人有个毛病,动不动就对号入座,把咳嗽两声、腰背酸痛都归咎于肾虚,结果越补越糟。
真正的肾虚气逆有啥特征?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:上盛下虚,上面会出现头晕目眩、耳鸣耳聋、咽喉异物感,下面却腿脚发软、夜尿频繁,典型表现就像坐电梯时突然失重的那种心慌,明明没干啥累活,但总觉得气不够用,非得深吸一口气才舒服,这时候再看舌头,往往是舌尖红、舌根白,像刷了层霜。
老祖宗留下的补肾纳气经典方 要说调理肾虚气逆,不得不提张锡纯先生的镇肝熄风汤加减方,去年有位教书的王老师,站讲台十分钟就喘得不行,伴随耳鸣如蝉,我给他开的方子是:生赭石20g(先煎)、生龙骨30g、生牡蛎30g、怀牛膝15g、当归10g、枸杞15g、山萸肉20g、五味子6g,这里头大有讲究——赭石、龙牡镇潜浮阳,牛膝引血下行,配上三补三泻的六味地黄丸底方,七天下来就能明显感觉气往下走了。
不过可别照搬方子!上个月有个快递小哥看网上偏方自己抓药,结果腹泻三天,为啥?他本是湿热体质,原方里的五味子、山萸肉滋腻碍胃,没加黄连黄芩清热,这不出事了嘛!所以中药房那几柜子药材,看着差不多,实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。
现代人最该掌握的用药窍门 现在人工作压力大,十个人里有八个是肾阴虚夹瘀,这种情况下光补肾还不够,得学会"边补边通",我常给病人开的是:熟地黄20g打底,配上丹参15g活血,砂仁6g醒脾,再加少量柴胡疏肝,这个组合就像给生锈的机器同时加油和除锈剂,补而不滞,特别是经常熬夜的程序员,喝完酒应酬多的业务员,这类人群最适合。
煮药也有讲究,滋补类的药材要先泡两小时,武火烧开转文火慢炖,上次有个大姐图省事直接丢进养生壶煮,结果药效少了一半,煎药时间不够等于浪费钱,过煮又会破坏挥发油成分,这中间的火候可比炒菜难多了。
那些年我们踩过的用药坑 别看中药温和,用错了照样出大事,前几年流行吃阿胶糕,结果吃出一脸痘的大有人在,为什么?他们本来体内就有湿热,阿胶滋腻只会火上浇油,还有人听说金匮肾气丸能补肾,感冒发烧时也敢吃,这不是往火药桶里浇油吗?
最离谱的是有人拿六味地黄丸当维生素吃,吃了半年头发掉得更厉害,后来才知道他本身脾胃虚寒,这种滋阴药越吃越伤阳气,所以说啊,中成药包装盒上的"非处方药"字样最骗人,真要对症才能吃。
日常调理比吃药更重要 药能治病,但生活方式才是根本,我认识个做金融的哥们,天天吃膏方调理,结果凌晨两点还在盯盘,这跟往漏水的桶里灌水有啥区别?建议大家:晚上十一点前必须睡觉,这个时辰胆经当令,正是养少阳之气的关键;白天每隔一小时起来活动五分钟,模仿华佗五禽戏的动作就行。
饮食方面记住"黑入肾",但是黑芝麻要炒熟磨粉,生吃反而耗气,还有人迷信喝鸡汤补气血,殊不知肥甘厚味会加重痰湿,倒是山药排骨汤最实在,每周喝两次,既能补脾又能益肾。
写在最后: 这些年看诊发现,很多病都是自己吓自己吓出来的,刚结婚的小夫妻为备孕疯狂吃补肾药,结果补出满脸痤疮;中年大叔听说玛卡壮阳,吃得主动脉硬化指标飙升,其实啊,人体自带强大的调节系统,与其病急乱投医,不如静下心来感受身体的信号,下次感觉气短胸闷时,不妨先停下手头工作,到窗边深呼吸七次,说不定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