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月闺蜜小芳找我吐槽,说她在养生馆买的"祛湿茶"喝了两周,不仅没瘦反而长痘冒油,我瞥了眼包装盒,果然写着"男女通用"却没标注体质,这让我想起三年前给老妈买阿胶糕翻车的教训——当时她吃完直说上火,后来才知掌柜的根本没问体质就发货。
其实很多姐妹都踩过这个坑,包括当年那个把六味地黄丸当零食吃的我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让人头大的"阴虚阳虚"到底咋回事,看完这篇保准你买中成药不再抓瞎。
【身体就像蜡烛,阴虚阳虚不是玄学】 老中医常把人体比作蜡烛,阴虚就是灯油少了(津液不足),阳虚则是火苗弱了(阳气不够),举个栗子:
- 阴虚的人容易五心烦热(手心脚心胸口烫)
- 阳虚的总是手脚冰凉还怕冷
- 气虚的可能爬三楼就喘成狗
- 痰湿的肚子像揣着水袋
去年陪我妈看中医时,大夫让她伸舌头的照片至今还在我手机里,淡白舌有齿痕的是阳虚,舌红少苔的是阴虚,舌苔厚腻的多半有痰湿,不过现在很多人是混合型,就像蜡烛既有油渍又有风灭的危险。
【自测体质的土方法,快拿出小本本】 别急着下单那些"万人一方"的养生茶,先做这三件事:
- 早上起床照镜子:舌苔发黄还是发白?嘴唇干裂还是泛紫?
- 上厕所观察:大便稀得像泥巴?还是干硬如羊粪?
- 摸手腕脉搏:安静状态下感受跳动强弱(不会摸就记住自己平时怕冷还是怕热)
我同事王哥就是典型阳虚,夏天都要盖毛毯,他媳妇恰恰相反,熬夜就喉咙痛,两人吃火锅总得点两种汤底,最惨的是他们娃,上次感冒大夫说"上热下寒",把我们听得一愣一愣的。
【乱吃中药就像往错锁里塞钥匙】 记得小区张阿姨吗?她总把黄芪当归当饭吃,结果满脸冒痘,这就是典型的"火上浇油"——阴虚火旺还猛补阳气,去年邻居李叔更离谱,看网上说金匮肾气丸好,自行买来治腰疼,结果吃出鼻血直流...
中药房的抽屉格子不是摆着看的!六味地黄丸专治肾阴虚,桂附地黄丸针对肾阳虚,加味逍遥丸得肝郁脾虚才能碰,就像汽车加错汽油,不是跑不起来而是要爆缸的。
【现代人的通病:又懒又急】 现在年轻人流行"朋克养生",一边熬夜蹦迪一边喝人参水,上周采访的90后程序员小陈,痛风发作还敢喝鹿茸酒,这不就跟糖尿病人吃冰糖肘子似的?
其实辨别体质没想象中麻烦,我表姐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,每天用三个颜色贴纸标记喝水杯:红色枸杞菊花茶(上火时)、黄色山楂陈皮水(积食时)、绿色茯苓荷叶茶(湿气重),坚持三个月,她说比喝奶茶有成就感多了。
【实在分不清咋办?聪明人这样做】 要是真搞不懂自己啥体质,记住这几个保命招:
- 买药前先问药店驻店药师(正经连锁药店都有)
- 选经典方剂而非网红配方(比如藿香正气水比某主播推荐的杂牌靠谱)
- 优先食补:银耳雪梨炖阴虚,生姜红枣煮阳虚
- 养成记录习惯:手机备忘录记身体变化,复诊时给医生看
最后说句扎心的:那些号称"不用辨证"的养生产品,不是智商税就是安慰剂,毕竟老祖宗留下的阴阳学说能流传几千年,可不是靠忽悠的,下次再想买中药调理,先摸摸自己手脚温度,看看舌苔颜色,总比闭眼吞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