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李,你这棚里的白及长势不错啊!"在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,老李正弯腰查看自家大棚里的白及苗,作为在这里扎根二十年的种植户,他见证了白及价格从每公斤三块五飙到八百多的疯狂岁月,也尝过跌到三十元无人问津的苦果。"现在这价格真是一天三变,早上挂单价和下午成交价能差出两成。"老李边说边掏出手机,屏幕上是刚刚刷新的药材信息网截图——统货报价120元/公斤,较上周又跌了5块钱。
这个被业内人士戏称为"药都"的皖北小城,每天吞吐着全国70%以上的中药材交易量,走在康美中药城的街道上,空气中弥漫着混合药香,满载白及的三轮车与奔驰宝马并行穿梭,来自玉林、安国、广州的药商们操着各地方言,在"白及专区"的红色招牌下激烈砍价。"上午收的鲜货下午就敢压价",做了八年白及倒腾生意的老张透露,"现在市场里流行'期货式'交易,很多大户都是先看天气预报再下单。"
价格曲线比K线图还刺激的白及,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市场震荡,223年开春后,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反弹行情突然急转直下,种植基地的老王指着成片的白色花朵苦笑:"去年这时候贩子抢着给80元/公斤的预订价,现在上门收药的给35元都嫌贵。"这种剧痛源自产能的疯狂扩张——三年前每公斤八百元的高价,让全国种植面积暴增三倍,光亳州周边就新增了两万多亩种植基地。
在魏武大道边的药材店里,老板老周掀开盖着防潮布的白及样品箱。"你看这选装货,个头匀称没熏硫,去年这时候能卖到180元,现在撑死给新客报110元。"他随手拿起几粒卵圆形的块茎,"这都是按药典标准烘干的,但架不住市场供大于求,云南那边的仿野生品冲击更厉害,成本比我们低一半。"说话间,玻璃门外又驶过一辆挂着"赣A"牌照的冷链车,车身上"鲜白及专运"的字样格外刺眼。
这场价格雪崩背后,是资本与散户的博弈大戏,亳州城南某农业合作社的办公室里,墙上还挂着2020年"白及种植示范基地"的铜牌,负责人王经理算着经济账:"种玉米一亩挣800,种白及前期投入要两万,按现在市价连本都回不来。"他电脑里存着的种植户名单,从去年300多家锐减到不足百家,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,城里新开的中药材期货公司多了七家,LED屏上跳动的白及指数牵动着无数投资者的神经。
质量分层正在加剧市场分化,在交易中心二楼的精品区,来自尼泊尔的野生白及标价高达680元/公斤,却依然有东南亚客商驻足询价。"这种带须根的三年生品相,药效成分含量达标欧盟标准。"翻译小陈忙着给越南客户讲解,而在普通交易区,大路货论斤称的场景重现,戴着橡胶手套的分拣工快速剔除发黑的块茎,"现在统货和选装差价能到一倍,含潮量超15%的根本没人要。"
这场产业地震中,最早嗅到危机的种植大户已经开始转型,城北某科技园区内,原本的白及育苗棚改种了金银花。"我们和药企签了订单农业,保底价虽然不高但稳当。"技术员小刘展示着手机里的物联网监控系统,"现在搞标准化种植,温湿度、施肥量都要精准控制。"他们的试验田里,新引进的滇重楼长势喜人,这种稀缺药材的收购价是白及的十倍。
站在十九里镇的万亩种植基地旁,夕阳把白及花染成淡紫色,老李蹲在地头抽着烟,手机突然响起急促的提示音——某交易平台刚弹出最新竞价:统货115元/公斤,他沉默片刻,拨通了长期合作的药厂采购部电话:"张总,那个...咱们去年签的保底收购协议,今年还能作数吗?"风中传来对方模棱两可的回应,像极了这起起伏伏的药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