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血压高能不能吃中药?"作为研究中医十多年的从业者,今天咱们就唠唠这个事,西医降血压像踩油门,中药更像是给身体做保养——不是简单降压,而是调整整个身体的运行状态,不过先说清楚,这些方子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,千万别自己瞎琢磨!
天麻钩藤饮:肝阳上亢型救星 记得去年邻居老张整天头晕脑胀,测血压160/100,老中医给他开了这个方子:天麻12克、钩藤15克(后下)、石决明20克、栀子9克、黄芩9克、川牛膝12克、杜仲15克、益母草12克、桑寄生15克、夜交藤15克、茯苓15克,当时我还纳闷这一大堆草药能管用?结果两周后老张满面酡红地跟我说:"现在走路都带风,头也不晕了!"
这个方子最适合那种脸红脖子粗、爱发脾气、眼睛发胀的高血压患者,就像给冒火的锅炉加了个冷却装置,天麻息风,钩藤清热,配上石决明这种"天然降压药",效果确实杠杠的,但要注意脾胃虚寒的人喝多了容易拉肚子,建议搭配陈皮3克调和。
镇肝熄风汤:上实下虚型专用 上个月我妈总说脚底像踩棉花,量血压158/98,老大夫给她开的方子里有怀牛膝30克、生赭石30克(先煎)、生龙骨15克、生牡蛎15克、龟板15克、白芍15克、玄参15克、天冬15克、川楝子6克、麦芽6克、茵陈6克、甘草4克,最逗的是赭石要先煎出"铁锈水",说是引药入肝经。
这方子特别适合年纪大的人,特别是那些走路不稳、腰膝酸软还伴有高血压的,牛膝就像个引路人,把药性往下导,赭石重镇潜阳,龙骨牡蛎收涩浮阳,但初次服用可能放屁增多,这是正常排病反应,喝三天就好了。
半夏白术天麻汤:痰湿型必备良方 我朋友小王才35岁就血压飙到145/95,整天脑袋像裹着湿毛巾,老中医给他开的方子让我印象深刻:半夏9克、天麻12克、茯苓15克、橘红6克、白术15克、甘草3克、生姜3片、红枣2颗,特别嘱咐要用荷叶当锅盖煮药,说是这样能增强化痰效果。
这类人典型特征是肚子肥大、舌苔厚腻、总感觉嗓子有痰,半夏燥湿化痰,天麻止眩晕,白术健脾祛湿,三招组合拳打在痰湿型高血压的七寸上,不过这方子喝着有点辣嗓子,建议饭后温服,搭配山楂水消食。
血府逐瘀汤:气滞血瘀型妙方 健身房教练阿杰高压155,低压却有100,手臂青筋暴起,老中医给他开的血府逐瘀汤加减:桃仁12克、红花9克、当归9克、生地黄9克、川芎6克、赤芍6克、牛膝9克、桔梗6克、柴胡6克、枳壳6克、甘草3克,特别叮嘱黄酒做药引,说是这样能增强活血效果。
这方子最适合长期久坐、手脚冰凉、舌质紫暗的人群,桃仁红花活血化瘀,牛膝引血下行,柴胡疏肝理气,但孕妇绝对不能碰,经期也要停药,刚开始喝可能会打嗝放屁,这是气血通畅的表现。
六味地黄丸加减:阴虚阳亢型基础方 我姥爷高血压二十年,最近总说耳朵嗡嗡响,大夫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了石决明15克、菊花9克、枸杞12克,特别强调熟地要换成生地,说是减少滋腻,还教了个窍门:用保温杯闷泡比煎煮更方便。
这类人特点是腰酸腿软、口干舌燥、夜里盗汗,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,石决明平肝潜阳,菊花清肝明目,但注意感冒发烧时停服,否则会加重病情,建议早晚各服一次,配合黑芝麻丸食疗更佳。
重要提醒:这些方子都是根据不同体质调配的,就像钥匙和锁必须配套,肝阳上亢的适合天麻钩藤饮,痰湿重的选半夏白术,千万不能看见高血压就照搬方子,建议先找中医师辨证,再结合西药控制,中西医结合才是王道,记住吃药期间少吃盐、戒烟酒、多泡脚,这些细节往往决定疗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