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拍临岐中药材市场千年药乡的烟火气,藏在这些泛黄的草药里

一归堂 2025-05-06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老板,这捆黄芪怎么卖?""三十块一斤,都是山里挖的野生货。"清晨七点的临岐中药材市场,叫卖声裹着草药香扑面而来,我攥着相机穿梭在青石板巷子里,镜头扫过竹匾里晒得卷边的当归、堆成小山的铁皮石斛,还有老药农布满老茧的手上捏着的人参须——这些画面可比抖音里滤镜过的古风视频真实多了。

藏在浙西山沟里的"中药宇宙"

临岐镇的名字总让人误会是条普通的江南老街,直到看见家家户户门前支着的竹编簸箕,这个距离杭州城区两小时车程的小镇,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,拐角处"张记药行"的招牌下,晾晒的茱萸肉厚得能掐出油,隔壁阿婆卖的陈皮年份久到能当书签用。

"我们祖上三代都在这儿倒腾草药。"在"福林堂"药铺喝茶的王掌柜指着墙上泛黄的老照片,"你看这挑夫扁担两头晃悠的,就是九十年代药材交易站的模样。"如今他的店铺里,电子秤代替了老杆秤,微信收款码贴着百年老字号牌匾,倒是墙角那摞准备做膏方的紫砂罐,还留着前朝制陶的拙朴劲儿。

凌晨四点的草药江湖

天还没亮透,三轮车队就载着新鲜采挖的药材涌进市场,穿胶靴的药农裤脚沾着泥,竹筐里躺着带露水的三叶青;戴金链子的批发商拿着手电筒挨个照西洋参断面;最有趣的是举着直播架的年轻人,对着镜头科普"这是五年生的浙八味"。

在"李时珍"雕像对面的摊位前,我蹲守了半小时看老药农分拣,他粗糙的手指在茯苓堆里翻飞,"带松根的便宜两成""这片切得薄,炖汤最合适",旁边穿汉服的姑娘刚打开补光灯,就被大爷塞了包试吃的甘草片:"小姑娘,拍归拍,莫要把炮制手艺传成瞎编的故事。"

草木皆学问的市井课堂

转过挂着"道地药材"横幅的拱门,空气里飘着混合药香,卖浙贝母的大婶教我认鳞茎上的"鹰嘴"特征,卖覆盆子的大爷非塞给我几颗酸果子:"泡酒治风湿,比药店便宜一半。"最热闹的当属炒制区,铁锅里翻滚的决明子噼啪作响,师傅边翻铲边吼:"小火焙透才有药效!"

在"百草堂"二楼包厢,我偷师了老师傅的鉴别绝活:金银花要选未开花的"银针",麦冬以肥大呈纺锤形为佳,窗外忽然传来争执声,原是两个药商在争抢同批野山参——"须芦完整带珍珠点,这可是长白山老林子里的尖货!"

被手机改变的千年行当

临近中午,直播团队开始架设备,穿白大褂的质检员捧着检测报告穿梭各摊位,LED屏滚动播放着农药残留检测结果,最意外的是看见快递小哥拖着板车收件,泡沫箱里装着真空包装的三七粉,收货地址从北上广写到新疆牧区。

"现在年轻人买草药跟囤奶茶似的。"在网红打卡墙前摆摊的姑娘笑着展示订单,她卖的"熬夜护肝茶"月销过万单,斜对面老字号却坚持用毛笔写药名标签,掌柜说:"机器分选再精细,也比不上老师傅手摸鼻闻的准头。"

藏在药香里的人间烟火

暮色染红青瓦时,药膳馆飘出当归鸡汤的香气,骑三轮收摊的大爷哼着越剧小调,把没卖完的菊花装回麻袋,巷尾祠堂改造成的博物馆里,玻璃柜里的《本草纲目》残卷与扫码支付二维码奇妙共存。

我摸着相机里存下的八百张照片,突然读懂这个市场为何能火百年:这里没有故作姿态的复古表演,只有柴米油盐里的传承,就像摊主们说的:"草药和人一样,得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