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了——新疆中药材招标采购正式启动,作为中医药行业的老炮儿,我第一时间扒出招标文件研究,发现这次动作可不简单,咱们今天就唠唠这事儿背后的门道,看看普通老百姓能从这波操作里捞到啥实惠。
先给不太懂行的朋友科普下,新疆可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,别看这儿白天热得冒烟,晚上冷得抖裤腿,但正是这种极端气候造就了肉苁蓉、锁阳、红花这些"西域仙草",往年药企都是派采购员蹲在产地收药材,今年政府搭台搞集中招标,相当于给买卖双方开了个"药材相亲大会"。
据内部消息,这次招标覆盖了20多个大宗药材品种,光是伊犁河谷的薰衣草种植面积就有8万亩,有家做中成药的上市公司负责人跟我喝酒时透露,他们光投标保证金就交了500万,这手笔看得人直咋舌,不过细想也合理——新疆药材市场年交易额早就突破百亿,谁不想分杯羹?
对咱普通药农来说,这次招标算是天上掉馅饼,以前贩子压价时总说"爱卖不卖",现在有了政府背书的采购价,心里总算有底了,老张家种了三十年甘草,去年行情差差点改种土豆,这次他家30吨甘草直接挂上招标平台,价格比去年高了两成,不过也有愁人的事,招标文件里对农药残留指标卡得严,好些农户连夜打听生物防治技术。
企业这边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,老牌药企太极集团新疆分公司总经理在行业会上直叹气:"以前靠关系拿订单,现在得拼标准化生产基地。"他们刚投了2000万建GAP种植基地,就等着这天,反倒是些中小药商慌了神,有个阿克苏的老板找我咨询,说要凑钱组合作社才能达到投标门槛。
最有意思的是物流环节,招标文件明确要求48小时冷链配送,这可难坏了南疆的供应商,塔什库尔干县的防风草品质最好,但运到乌鲁木齐就得走山路加飞机,成本直接吃掉利润的三分之一,有聪明的老板开始跟顺丰谈专线合作,还有的干脆在北疆租冷库中转。
行业专家王教授提醒要注意"三个陷阱":一是别盲目扩种,当归价格三年跌六成的血还没凉;二是谨防伪需求,有些企业中标后可能囤货炒价格;三是标准化别走样,熏硫磺的黄芪照样过不了质检,他建议农户抱团成立合作社,企业要建溯源系统,政府该完善冷链基础设施。
站在药店柜台前看,这次招标的影响已经显现,原来卖38元一盒的复方雪莲胶囊,现在药店促销价降到29元,快递小哥说最近往内地发药材的包裹翻了两倍,电商平台上"新疆专供"的标签也多了起来,就连小区门口的养生馆,都开始主打"天山采挖"的招牌。
不过话说回来,招标只是第一步,要让新疆药材真正叫响全国,还得解决深加工短板,目前90%的药材还是初级加工,附加值低得可怜,上次去霍城县参观,看见堆成山的荆芥穗,厂长说加工成精油能翻十倍价,可惜技术跟不上。
这场招标风暴刮过后,新疆药材江湖怕是要重新洗牌,但对咱普通人来说,能买到质优价廉的中药,才是实实在在的好事,就像楼下王大夫说的:"以前开方总担心药材不地道,这下能睡安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