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换季温差大,后台好多宝妈都在问孩子上吐下泻该怎么办,看着娃儿难受的小脸,当妈的心里跟刀割似的,今天咱们不聊西药,专门说说老祖宗留下的中药调理法,不过先说清楚,这些方子只能作为应急参考,具体用药还得听大夫的!
认清小儿急性肠胃炎的"信号弹" 很多新手妈妈分不清普通肚子疼和急性肠胃炎的区别,如果孩子突然又拉又吐,大便像水一样或者带黏液,还发烧没精神,八成就是中招了,这时候千万别拖,先观察尿量和精神状态,要是尿少嘴唇干、哭都没力气,那可得赶紧送医院补液。
祖传药方这样用才安全
-
经典五味止泻散(需医师指导) 这个方子出自《医宗金鉴》,主要针对寒湿型腹泻,配方是车前子、茯苓、甘草、粳米、白糖各等份,做法特别简单:把车前子炒香后和其他材料一起煮粥,趁热给孩子喝米汤,记住车前子一定要包煎布,不然容易呛嗓子。
-
焦三仙应急方(短期使用) 山楂、麦芽、神曲这三味炒焦煮水,对付积食引起的呕吐特别管用,我家二宝上次吃多了不消化,喝了两次就好多了,不过这方子偏消食导滞,脾胃虚的孩子要慎用,最好搭配山药粥一起吃。
-
葛根芩连改良版(湿热型专用) 传统葛根黄芩黄连汤药性太猛,小孩子受不了,可以试试减量版:葛根6克、黄芩3克、茯苓5克,加红糖调味,这个主要针对臭鸡蛋味的腹泻,但如果孩子手脚发凉就别用了,说明可能转寒症了。
比吃药更重要的家庭护理 中药见效慢,护理才是关键,记得给孩子穿肚兜保暖,用40度温水沾棉球擦身子物理降温,暂时别给奶粉,改喝米汤加盐(500ml加半啤酒盖盐),呕吐后别急着补水,歇半小时再少量多次喂。
预防复发要养脾 病好后别急着大补,给孩子熬点小米山药粥,每周可以煮两次苹果水(带皮切块煮),既能补充益生菌又开胃,平时捏脊按摩特别好,从尾椎往上推到脖颈,每天睡前做三次,对脾胃虚弱特别有效。
特别提醒: ① 中药讲究辨证,拉肚子分寒热虚实,拿不准千万别乱试 ② 小于3岁用量减半,煎药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 ③ 出现血便、持续高烧立即停用所有偏方 ④ 康复期至少忌口3天,不吃水果牛奶
最后分享个实用小窍门:药店买那种医用级别的丁桂儿脐贴,敷着能防止受凉加重病情,家里常备些炒黄米粉,孩子不想吃饭时冲点米汤,既能充饥又养胃,当妈的遇到这种事肯定要熬夜守着,但也要注意自己身体,毕竟照顾好孩子的前提,是自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