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中药蒺藜常见伪品,如何辨别避免上当

一归堂 2025-05-06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“张阿姨啊,您买的蒺藜八成是假货!”老中医李大夫捻着胡须,指着药罐里的灰褐色颗粒直摇头,这场景在中药材市场并不少见,尤其是像蒺藜这种平价却常用的药材,掺假、混淆的现象屡见不鲜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中药蒺藜的那些“山寨货”,教你几招肉眼辨真假的本事。

蒺藜是啥?为啥总被盯上?

蒺藜又名刺蒺藜,是菊科植物的成熟果实,外表裹着一层硬刺,看起来像迷你狼牙棒,它性微温,能平肝解郁、明目止痒,对失眠、头痛、皮肤瘙痒都有疗效,关键是价格亲民,一斤干品也就几十块,药店批发更便宜,但正因为便宜好用,有些不良商家动起了歪脑筋——用长得像的杂草籽冒充,甚至直接染色以次充好。

这些“李鬼”最常混入蒺藜

  1. 月季花籽
    颜色棕红带毛刺,和蒺藜外形最像,但月季花籽比蒺藜轻,泡水后会膨胀开裂,而真蒺藜泡一天仍紧实,某次市场监管抽查发现,3家药店里有5家混了月季花籽。

  2. 沙苑子(扁茎黄芪)
    呈肾形带凹沟,外皮光滑无刺,不良商贩会用铁锅炒制让它颜色发暗,冒充炒蒺藜,关键区别是沙苑子断面呈淡黄色,蒺藜则是灰白色。

  3. 金樱子削片
    把金樱子切成薄片,染色后伪装成蒺藜,这种伪品泡水会析出红色,真蒺藜则无色无味,去年某直播带货主播就因此被罚了20万。

  4. 发霉陈货翻新
    有些奸商用硫磺熏蒸霉变的蒺藜,看起来色泽鲜亮,但仔细闻有刺鼻味,放几天还会长白毛,老药工教的小窍门:抓一把揉搓,真品会散发淡淡青草香。

火眼金睛怎么练?五招识破陷阱

① 看刺头
正宗蒺藜的刺短而硬,呈三角锥形排列,伪品要么刺太长(如苍耳子),要么根本没刺(沙苑子),拿放大镜看,真品刺尖有细小分叉。

② 试沉浮
真蒺藜密度大,丢进装满水的透明杯会沉底,掺了月季花籽的会漂浮,掺沙苑子的则半沉半浮,某中医药大学实验室做过对比实验,准确率超90%。

③ 烧一烧
用镊子夹住蒺藜在酒精灯上烧,真品会冒白烟且有草木灰香味,伪品可能冒黑烟或刺鼻化学味,记得在通风处操作,别把自家厨房点了!

④ 泡茶底
抓一小撮用开水焖泡,真蒺藜茶汤清澈黄绿,喝着微苦回甘,假货可能汤色浑浊,比如染过的金樱子泡完水会变粉红。

⑤ 查购渠
医院药房和老字号连锁店相对靠谱,某宝直播间9.9包邮的“野生蒺藜”基本都是坑,记住包装袋上必须有GMP认证和追溯二维码,扫码能查到种植基地信息。

中招了怎么办?补救小妙招

如果不小心买了假货,别急着扔!伪品大多属于其他植物种子,没有毒性但药效差,可以用来做泡脚包(热水能激发部分有效成分),或者埋花盆里当肥料,真蒺藜建议到同仁堂、雷允上等品牌店购买,实在不方便就选带独立小包装的,每次用药前掰开检查。

老药工私房话:这些细节要注意

  1. 产地玄学:河北安国、安徽亳州产的蒺藜最佳,新疆货刺太软,内蒙货容易混沙。
  2. 季节秘密:秋季采收的蒺藜饱满,春天捡的往往没熟透,药效减半。
  3. 保存禁忌:别用铁盒装,蒺藜含鞣酸会腐蚀金属,透气布袋放阴凉处,定期晒太阳防虫蛀。

写到这儿,窗外正飘着细雨,楼下中药铺的老周师傅又在吆喝“新到的蒺藜,活血明目嘞”,希望大家看完这篇,下次买药时能像老中医那样眯着眼掂一掂,闻到那股淡淡的草木香,心里就有底了,毕竟咱老百姓挣点养老钱不容易,可别让那些缺德玩意儿坑了去!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