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老中医念叨"道地药材",说什么"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",搞得我好奇心爆棚,原来咱们中国藏着四个中药宝库,每个地方产的药材都带着自家"身份证"呢!今天就带大家逛逛这四大中药材产区,看看你老家有没有上榜~
川药:麻辣盆地里的百草园 要说中药江湖的"扛把子",四川盆地必须拥有姓名,这里年平均气温16-18℃,雨雾像给药材盖了层保湿面膜,最绝的是峨眉山、青城山这些道教名山,活脱脱就是天然药库。
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里,老板们开口就是:"我们这儿的川芎、川贝、黄连都是'三宝'!"别小看这些皱巴巴的干货,川芎治头痛那是祖传秘方,川贝炖雪梨比止咳糖浆还管用,最逗的是江油附子,黑黢黢的块根泡在盐水里,却是"回阳救逆第一品"。
豫药:中原大地的千年药香 河南人种中药的历史能追溯到商朝,毕竟"医圣"张仲景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写出《伤寒论》的,现在走进禹州、辉县的药材基地,满山遍野的"四大怀药"——地黄、山药、牛膝、菊花,活像给焦作地区铺了层绿色地毯。
温县的铁棍山药最会"装蒜",细长的身子骨看着不起眼,煮出汤来黏糊糊的,糖尿病人都拿它当宝贝,要说最有意思的还是南阳的艾草,端午节家家门框插艾叶,其实这里的艾绒做成灸条,熏穴位比艾灸馆便宜多了。
皖药:黄山脚下的百草堂 安徽人把九华山、天目山的灵气都融进药材里了,去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溜达,满鼻子都是檀香、麝香混着薄荷的怪味,最惊艳的是铜陵凤凰山的牡丹皮,开花时整个山头像披了粉霞,结果花期刚过就被扒皮入药,这待遇连牡丹仙子都要哭晕。
歙县的贡菊最有"偶像包袱",非得选霜降前的白菊,一朵一朵摆成菊花阵晾晒,当地人泡茶放两朵,喝着喝着眼屎都少了,还有霍山的米斛,长得像迷你版兰花,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却成了滋阴圣品。
粤药:岭南湿热里的养生密码 广东人喝凉茶就像四川人吃火锅,陈皮、砂仁、广藿香这些"岭南三宝",在潮湿闷热的天气里就是续命神器,去清平药材市场转转,空气里飘着三七粉的土腥味,档口阿婆会揪片罗汉果让你润喉。
最神奇的是德庆的巴戟天,长得像树根又像蚯蚓,泡酒后号称"男人的加油站",新会的陈皮更会玩,橘子皮存个三年五载,价格翻着跟头涨,老广们拿它煲汤像不要钱似的。
这四大产区各有各的脾气,川药霸道,豫药温补,皖药灵秀,粤药祛湿,不过现在物流发达,云南的三七、吉林的人参、甘肃的当归也跑来抢市场,但老行家还是认"道地"二字,毕竟水土不服的药材就像外地游客吃不惯折耳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