渑池深山藏金,中药材种植加工如何铺就乡村振兴路?

一归堂 2025-05-06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以前守着荒山坡发愁,现在满山都是'金疙瘩'!"在渑池县张村镇的山坡上,药农老李蹲在地头,手指捻着一株株饱满的连翘苗,脸上褶子里都透着笑意,这片曾经撂荒的坡地,如今成了渑池中药材种植加工项目的"聚宝盆",而这样的场景正在渑池各个乡镇接连上演。

秦岭余脉的"本草基因"

渑池地处豫西丘陵山区,北接黄河小浪底,南依秦岭东段余脉,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"天然药库"的禀赋,年均气温13.5℃、年降水650毫米的温润气候,加上富含矿物质的褐土,让这里成为黄芩、连翘、柴胡等道地药材的"原生剧场",老辈人至今还流传着"渑池七十二峪,无峪不藏药"的说法。

但守着金山受穷的日子并不少见,过去村民采药全凭经验,野生药材越挖越少,价格却像过山车。"前年挖连翘根一斤才3块钱,去年涨到8块,今年又跌到5块。"药贩老王摇着头说,这种靠天吃饭的困局,直到2021年渑池县把中药材列为"书记工程"才迎来转机。

政策春风催动产业蝶变

县政府拿出真金白银:每亩药材补贴400元,新建烘干房补助30%,龙头企业绑定订单......政策组合拳让沉寂的山沟热闹起来,在陈村乡万亩丹参种植基地,无人机正在播撒有机肥,技术员小刘指着远处的智能气象站说:"现在手机就能查墒情,啥时候浇水、打药都有数据指导。"

最让药农踏实的是"双保险"机制,中华财险推出的中药材价格指数保险,当市场价低于成本价时自动理赔;中原银行创新"药材仓单贷",存进冷库的党参、菊花都能当抵押物,果元乡王大姐去年靠20亩黄芩贷款30万,不仅扩建了加工车间,还买了辆二手冷链车。

车间革命激活产业韧性

走进河南金海生物科技公司的GMP车间,蒸气氤氲中,工人正将烘干的金银花过筛分级。"过去卖原料论斤贱卖,现在提取物论克卖。"总经理李总捧起一袋深棕色粉末,这是从10吨黄芩中提取的黄芩苷,用于高端护肤品,毛利翻倍,公司投资1.2亿的提取生产线,年处理药材可达3万吨。

产业链下游同样精彩,在仰韶镇电商产业园,90后主播小芳正在直播:"家人们看这个连翘茶,泡出来的汤色多漂亮!"她身后是正在炒制的柴胡种子,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药香,据统计,渑池中药材产品已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,跨境电商更是把丹参酮胶囊卖到了东南亚。

"链式思维"重塑产业生态

渑池人渐渐摸透了中药材的脾气,天瑞农业合作社理事长老马算起精细账:"套种很关键,丹参地里套种决明子,柴胡垄间点播蒲公英,一地多收不说,还能防虫害。"更妙的是"企业+合作社+农户"模式,药农负责种植,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,企业包销并分担市场风险。

产业链延伸出新花样,仁村乡利用废弃矿坑建起林下灵芝基地,每亩收益超万元;段村把古皂角树开发成中药洗发水原料;甚至县城餐馆都推出"药膳套餐",黄芪炖鸡、枸杞山药煲成了网红菜。

山坳里的未来进行时

站在黄花乡的观景台上远眺,层层梯田如绿色波涛,光伏板在药材地里若隐若现,这是"药光互补"的新尝试——板下种耐阴药材,板上发电,每亩年增收2000元,更让人期待的是正在建设的中医药康养小镇,温泉酒店、药浴中心、研学基地已在规划图上跃然欲出。

夜幕降临时,坡头乡的药材交易市场依然灯火通明,装卸工老赵忙着搬货,他儿子刚考上中医药大学,寒假回来总念叨"要带着同学来考察",或许不久的将来,这些藏在深山的"草药故事",真的能写成乡村振兴的传奇,正如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在采访最后说的:"我们种的不仅是药材,更是希望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