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三七行情暴涨?背后这几点原因藏不住!

一归堂 2025-05-06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最近老李在中药材市场转了一圈,回来直拍大腿:"三七价格涨得离谱!去年这时候一斤才几十块,现在翻了好几倍!"这话一出,群里炸了锅,作为常年和中药打交道的行家,我也赶紧打听了一圈,发现这波三七行情确实不简单,今天咱就掰扯掰扯,这小小的三七到底为啥突然成了"金疙瘩"?

三七是啥?为啥突然火了?

先给新手科普一下,三七可不是"七三",人家是五加科的宝贝,主产云南、广西,别看它长得丑,止血散瘀、消肿定痛样样在行,跌打损伤、心脑血管病都离不开它,前几年药店里卖得不温不火,咋就突然成了抢手货?

前阵子隔壁药店老王跟我透露,他们店里三七粉的销量半年翻了三倍,细问才知道,疫情期间大家对养生保健格外上心,加上中医"治未病"的理念普及,连年轻人都开始拿三七泡水喝,更关键的是,今年云南连续干旱,三七主产区文山的收成直接腰斩,新货上市量比往年少了四成。

资本盯上"土疙瘩",游资炒作猛如虎

别以为只有大蒜生姜被炒,现在的游资连中药材都不放过,上个月昆明药材交易市场,我亲眼看见几个操着外地口音的老板,直接包车拉走整仓库的三七,听批发商老陈说,这些人都是"玩期货"的,看准三七库存低、产量少,先把价格炒上去,等散户跟风囤货再出手。

更离谱的是,现在连电商平台都来凑热闹,某直播间打着"产地直供"的旗号,把三年生的三七吹成"十年老根",价格翻着跟头往上涨,老药农老张气得直骂:"过去靠天吃饭,现在还得防着骗子!"

政策这只"无形的手"在搅局

前两年国家药典委提高三七种植标准,重金属超标的一律淘汰,文山那边不少小农户没扛住,直接改种别的作物,再加上今年"中药材追溯系统"全面落地,每批三七都要扫码验明正身,光检测费就够小厂喝一壶。

最要命的是出口政策收紧,韩国那边突然加大对三七的进口检测,退了好几船货,本来指望外贸消化库存,这下全压在国内市场上,海关老刘私下透露,现在三七出口报关单比去年少了六成,这不涨价才怪!

老药工的"秘密武器"要失传?

说到三七行情,不得不提传统炮制工艺,我拜访过八十岁的陈师傅,他处理三七要经过"剪口、去筋、暴晒"十几道工序,但现在年轻人嫌麻烦,都用机器烘干,前些日子陈师傅生病住院,他儿子临时顶班,结果烤出三百斤发黑的次品,直接损失二十多万。

更扎心的是,现在学炮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,中医药大学的小王告诉我,他们班三十个同学,愿意去药材市场实习的不到五个,老手艺断层,精品三七越来越稀缺,价格自然水涨船高。

这波行情能疯多久?

跑市场这些年,我总结个规律:药材价格三年一轮回,现在三七虽然疯涨,但风险越攒越大,听说已经有大资本在悄悄建仓储中心,就等高位抛售,农业农村部最近也发文鼓励三七种植,说不定明年产能就回升了。

不过话说回来,这次涨价倒逼着行业升级,现在文山那边搞起了"数字三七田",手机APP能监控土壤湿度、光照强度,老药农老赵跟我说:"以前靠天吃饭,现在看数据种田,心里踏实多了。"

各位要是家里囤着三七,别急着出手,建议观察两个信号:一是雨季来临会不会缓解旱情,二是药企采购订单有没有减少,至于想入行的新手,记住别追高,好药材永远缺不了市场,但也别当了接盘侠。


后记:写完这篇文章,刚好收到药农老周发的朋友圈:"今年的三七花饼终于不用喂猪了",配图里金黄的三七花饼摞得老高,不知道这波行情能不能让他家的新房再多盖一层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