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小时候在老家院子角落,总长着几棵歪脖子桑树,每到五月,满枝黑紫色的桑果挂得像小灯笼,馋得我踮脚摘完兜里装,手指染得紫溜溜的,那时只觉得甜,后来学中医才明白,这不起眼的野果子竟是药典里正儿八经的'长生果'。"
藏在《本草》里的千年密码
桑葚这名字听着普通,可在《本草纲目》里可是正红之选,李时珍说它"利五脏关节,通血气",老中医们更视它为滋补肝肾的"天然六味地黄丸",前年我去浙江桐乡采风,当地百年药铺的老师傅教我认药材,指着晒药筐里的干桑葚说:"姑娘你看,这乌黑发亮的才是上品,像不像熬透的阿胶?"
现在城里人流行喝桑葚酒,其实古人早把桑葚玩出了花,宋代《饮膳正要》记载的"桑葚膏",把鲜果熬成琥珀色浓膏,兑温水冲服,我去年试着复刻,发现加两片生姜中和寒性,特别适合熬夜后嗓子干痒的情况。
口袋里的营养库
别小看这小小的浆果,营养密度堪比蓝莓,每百克含1.7克膳食纤维,是苹果的2倍;花青素含量更是蓝莓的1.5倍,最难得的是含珍贵的白藜芦醇,这种抗氧化物质在红酒里出名,但在桑葚里更易被人体吸收。
记得去年体检查出血脂偏高,老中医让我每天嚼15颗新鲜桑葚,刚开始觉得麻烦,后来发现看电视时当零嘴特别解馋,两个月后复查,甘油三酯指标降了0.8mmol/L,不过要提醒体质虚寒的朋友,最好把桑葚蒸熟再吃。
厨房里的百变药膳
江浙一带流传"三月桑葚四月梅"的说法,说的就是桑葚季要抓紧进补,我最爱妈妈做的桑葚山药糕,把铁棍山药蒸烂,混合桑葚汁和蜂蜜,冷藏后切块,小孩老人都爱吃,有次邻居家孩子挑食,我教他们做成桑葚奶昔,蓝莓味酸奶打底,加冷冻桑葚和香蕉,孩子喝了三杯还嫌少。
去年去四川出差,发现当地人用桑葚泡醪糟,5斤鲜果洗净晾干,玻璃罐底铺层冰糖,交替码放桑葚和醪糟,密封两周后开坛,酸甜的果香混着米酒香,据说能缓解关节酸痛,不过糖尿病患者要慎用,毕竟每100克含14克糖。
这些禁忌要注意
桑葚性寒,早年我贪嘴吃多,半夜跑厕所三次,现在学聪明了,体寒的人可以搭配红枣生姜煮水,有次闺蜜经期腹痛,我用桑葚15颗、生姜3片、红糖半块煮茶饮,连喝三天就见效,但孕妇要少吃,特别是孕早期,每天不超过10颗。
市面上的桑葚干品质参差不齐,我吃过新疆产的染色货,泡水后汤色浑浊,后来固定买江苏盐城的有机桑葚干,颗粒扁圆带霜,泡茶时会浮起细密白毛,这是天然果粉的标志。
辨别好桑葚的诀窍
新鲜桑葚要选表皮光亮无破损的,捏起来微软但不粘手,今年在菜场遇到个老农支招:真正自然成熟的桑葚,果柄处带点青色,全黑的可能打过催熟剂,我试了几次,确实青梗的更甜。
干桑葚要选暗紫色带糖霜的,闻着有淡淡果香,某宝上十块钱三斤的多为劣质货,真正的好桑葚干成本就要五十块一斤,我习惯买带检测报告的,重金属超标的坚决不碰。
上个月整理药箱,翻出奶奶留下的牛皮本,里面歪歪扭斜记着"桑葚酒方":鲜果2斤加粮食酒50度1斤,泡三个月,我依样做了瓶,每晚喝15毫升,半月后发现头发没那么油了,西医说是补充维生素B族,中医说是滋肝肾的表现。
这枚不起眼的小黑果,从《诗经》"其食维何?维桑与梓"走到今天,既是童年记忆里的甜蜜,更是药食同源的智慧结晶,下次看到桑树下的紫宝石,可别只当零嘴了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