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身边咳嗽的朋友越来越多,说起止咳化痰,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甘草片,但你们知道吗?中药房里还藏着好几个甘草片的"远房亲戚",效果丝毫不逊色!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位"低调高手",下次嗓子不舒服别再只盯着甘草片啦!
桔梗:咽喉界的"清道夫"
这味长得像小灯笼的药材,可是中医眼里的"肺部清洁工",记得去年感冒喉咙肿得像含了颗糖,老中医给我开了桔梗泡水,没想到当天下午就感觉喉咙松快了,它最厉害的是能"载药上行",就像快递车一样把药效精准送到咽喉部位。
现在菜市场能买到鲜桔梗,切成薄片腌着吃脆生生的,不过要止咳的话,还是建议用干的桔梗片煮水,加两勺蜂蜜,比含片还管用,但要注意别过量,这东西性凉,喝多了肚子会"抗议"。
川贝母:润肺界的"白富美"
都说川贝是止咳界的爱马仕,确实名不虚传,去年探望咳嗽的闺蜜,给她带了川贝炖雪梨,第二天她就跟我说"终于能睡整觉了",特别是那种燥咳无痰的时候,川贝的滋润感就像给喉咙做了SPA。
不过这"白富美"身价确实高,某宝上正宗的松贝要上百元/克,其实普通咳嗽用平贝母就行,效果打个八折但性价比高,记得要敲碎先煎20分钟,不然药效出不来。
苦杏仁:藏在坚果里的止咳密码
别被名字骗了,药店卖的苦杏仁和零食杏仁不是一回事!上次我妈把零食杏仁煮水给我喝,喝完差点去见"杜甫"(肚腹不适),真正的苦杏仁含有苦杏仁苷,能抑制呼吸中枢达到止咳效果,但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。
现在中药房都能买到燀苦杏仁,每天3-5克就够了,不过这货有小毒,孕妇和小朋友要绕道走,我试过用它配枇杷叶煮水,那叫一个"苦尽甘来",喝完记得漱漱口。
枇杷叶:会咳嗽的树叶子
要说最接地气的止咳药,非枇杷叶莫属,记得小时候咳嗽,奶奶总去院里摘几片毛茸茸的叶子,刷干净背面绒毛,煮出来的水带着植物特有的清香,现在药店卖的都是炮制过的,更安全方便。
最近发现个新吃法:枇杷膏自制,把枇杷叶洗净剪碎,加冰糖熬成膏状,拌酸奶超好吃!不过新鲜枇杷叶要刷掉绒毛,否则会刺激喉咙,熬膏时记得用砂锅,别用铁锅。
前胡:藏在山里的止咳高手
这味药材名字有趣,据说是因为长在山涧前而得名,我在黄山旅游时见过野生前胡,伞形花序像小星星,它和桔梗是"黄金搭档",一个宣肺一个降气,对付咳嗽痰多特别有效。
不过这货质地硬,煎药时间要长,我通常把它打碎成粉,装胶囊服用,但注意别和藜芦同用,这是中药的禁忌搭配,体质虚寒的人要慎用,免得雪上加霜。
百部:专治"痒痒咳"
有没有那种喉咙发痒忍不住咳嗽的感觉?这时候该百部出场了,这味药材最擅长对付刺激性干咳,特别是闻到油烟味就咳的那种,我同事雾霾天必泡百部茶,她说像给喉咙涂了层保护膜。
但百部生用有点毒性,必须蜜炙过才能用,现在药店都有现成的蜜百部,直接泡水喝就行,不过这货味道独特,第一次喝可能会被"劝退",可以加点陈皮调和味道。
款冬花:冬季专属的止咳花
别看名字带"冬",其实夏秋采收最好,这朵不起眼的小花可是治咳良药,特别是和紫菀组CP,对付久咳不愈有奇效,我爷爷每到换季就咳,喝了款冬花+紫菀煮的水,三天就能见效。
不过这花质轻,煎药时要包煎,不然容易粘锅,现在还有中成药"止咳宝片",主要成分就是这两个药对,但成药不如自己搭配灵活,建议根据症状调整比例。
紫菀:咳嗽界的"和事佬"
这味药材最擅长调解纠纷——不管是寒咳、热咳、虚咳都能掺和,我表姐怀孕不敢吃药,中医就开紫菀炖梨,既安全又有效,它不像川贝那么寒凉,也不像款冬花那么温热,属于温和派选手。
不过紫菀质地硬,煎煮时间要长,我通常晚上泡上,第二天早上再煮,这样药效才能充分释放,但注意别用铁器熬药,会影响药性。
这些中药虽然好,但使用前一定要找中医师辨证!比如风寒咳嗽用寒性药会雪上加霜,痰多用滋腻药反而坏事,我邻居阿姨自己乱喝川贝雪梨汤,结果咳嗽拖了半个月才好,记住中药讲究"对症下药",用对了是宝,用错了可能变"毒药"。
现在去药店买这些药材,记得选正规厂家,有些不良商家会用硫磺熏蒸,颜色过分鲜艳的要警惕,保存时放在阴凉通风处,防虫防霉,像杏仁、川贝这类贵细药,最好密封冷藏。
最后说个小窍门:这些药材不仅能单打独斗,还能组CP!比如桔梗+甘草就是经典搭配,枇杷叶+冰糖是润肺绝配,不过具体怎么搭配,还是得听医生的,毕竟咱们追求的是"止咳不留邪",既要缓解症状,又不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