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让人头疼,老中医给我开了个"二母汤",喝两天居然压住了嗓子里的痒劲儿,这才知道原来中药里有个神秘组合——知母配浙贝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对"止咳CP"的前世今生。
【认准真面目】 先说知母,这味药在北方药店最常见,黄棕色的根茎掰开有黏液,闻着带点草腥气,老药工教我个小窍门:正宗知母断面要有"金井玉栏"的纹路,就像往井里看水波纹似的,浙江产的浙贝母倒是好认,白白胖胖像缩小版的洋葱头,表面还有月牙形的鳞叶疤痕,老辈人叫它"元宝贝"。
【性格大不同】 别看都是"母"字辈,脾气可不一样,知母像清凉的消防员,专灭肺里的虚火,熬夜后喉咙痛得像吞刀片时,含片知母能马上缓解,但别被它的温柔骗了,这药性寒得很,脾胃虚的人喝了容易拉肚子。
浙贝就像拿着竹扫帚的清洁工,专门打扫痰湿垃圾,感冒后那种黏糊糊咳不出来的痰,浙贝下去就像开了吸尘器,不过它性子烈,孕妇看到要绕道走,体质燥热的人也要悠着点。
【黄金搭档秘诀】 老中医说这俩凑一起是取长补短,知母负责浇灭上火的苗头,浙贝立刻把痰湿打包带走,去年我姐家娃肺炎反复,医院开的西药总不好,后来找个郎中开了二母散,知母15克配浙贝10克,打粉冲服,三天就见效。
现在药房有现成的二母宁嗽丸,但懂行人还是爱自己配,加梨皮润肺,搁点陈皮防寒凉,春天咳嗽加点薄荷,秋天燥咳配川贝,灵活得很,不过要记住,这两味药都不适合长期喝,连着吃一周没改善就得停。
【避坑指南】 买药时千万睁大眼睛,知母要是发黑发霉直接扔,浙贝摸起来粘手说明返潮了,切片要比指甲盖厚薄才容易煎出成分,太碎的边角料都是药渣,某宝上九块九包邮的所谓"野生",十有八九是硫磺熏过的,正经药材不可能这么便宜。
熬药也有讲究,冷水浸泡半小时,武火煮开转文火咕嘟20分钟,不会看火候的用砂锅定时,千万别用铁锅,喝完药别急着吃萝卜绿豆,这些解药的食物会坏事。
【现代人妙用】 现在年轻人流行喝养生茶,其实二母配麦冬特合适,知母5克、浙贝3克、麦冬8粒,开水焖泡当茶饮,对付空调房待久了的干咳特别灵,教师、主播这类用嗓过度的职业,包里备点二母含片,比润喉糖管用。
不过要提醒一句,这组合只适合热咳(痰黄、舌红、咽痛),要是受凉风寒咳嗽,越喝寒性药越严重,分不清症状的话,还是找大夫搭个脉稳妥,毕竟中药讲究对症,乱喝不如不喝。
最后教大家个保存诀窍:知母晾干装密封罐,丢几包干燥剂;浙贝母放冰箱冷藏层,半年不带坏的,下次再听见谁咳得撕心裂肺,不妨把这两个中药界的扫地僧推荐给他,保管比硬扛着吃抗生素强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