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第一次听到"中七"这个词都会一头雾水,包括刚入行的中医爱好者,其实啊,这名字背后藏着一段有趣的故事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让人好奇的"中七",看看它到底是何方神圣,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妙处。
【从药房奇遇说起】
前年我在云南出差时,路过一家老字号中药店,看见柜台上摆着个标价不菲的药材,牌子上写着"中七",当时还以为是店家笔误,毕竟《本草纲目》里可没这个称呼,正纳闷呢,旁边买药的大妈跟店员说:"给我包三两中七,要切片的。"这下可勾起我的好奇心了。
后来跟老药师聊才明白,原来所谓"中七"是民间对三七的别称,就像人参在东北叫"棒槌",枸杞在宁夏叫"红果子",不同地方总有些接地气的叫法,不过这名字确实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,毕竟三七的"七"指的是生长周期,而"中"字可能是为了突出其"中庸之道"的药性特点。
【藏在深山的"金不换"】
要说这三七的来历,得从云南文山的云雾缭绕的山沟沟说起,当地老辈人常说:"宁要文山一把土,不要他乡万两金",说的就是这味神药的生长环境,它既不是人参那样的贵族,也不是灵芝那般的仙草,却靠着"补血第一,止血神药"的本事,在中药界稳稳占据C位。
别看它外形像晒干的姜块,切开断面却有铜皮铁骨般的纹理,老药工教我个诀窍:真正的好三七,拿牙咬会有回甘,放在手心揉搓会越捏越香,现在市面上掺假的太多,有人用莪术冒充,还有的往里面塞水泥增重,买的时候可得擦亮眼睛。
【跌打损伤的"急救包"】
记得去年邻居王叔工地摔伤,医院包扎完还肿得像个馒头,他媳妇偷偷塞给我一包粉末,说是祖传的止血秘方,打开一看正是三七粉,用温水调成糊状敷上,不出三天淤血就消了大半,这让我想起《外科正宗》里的记载,自古外伤科大夫出诊箱里总少不了三七。
不过要提醒的是,新鲜受伤时不能用生三七,得用熟三七,区别就在炮制方法:生三七直接打粉,熟三七要油炸或蒸制,就像做饭讲究火候,用药也得看时辰,刚扭伤用生粉消肿,伤后两周改用熟粉补虚,这才是行家做法。
【女人离不开的"养颜丹"】
最近闺蜜圈流行喝三七粉,说是比燕窝还管用,确实,这玩意儿活血又不伤身,特别适合现代女性,每天早晨用温水冲一勺,连续喝三个月,你会发现脸色透亮得像打了水光针,不过体寒的人要搭配当归,燥热体质得加点西洋参,不然容易上火冒痘。
我妈就有个用了二十年的方子:半斤三七配上一斤黑芝麻,九蒸九晒后磨成丸,她说这是老中医给的养颜秘方,虽然麻烦,但效果比美容院靠谱多了,现在连我八十岁的奶奶都在吃,头发居然冒出好些黑茬儿。
【厨房里的中药魔法】
别以为三七只能入药,其实它还是厨房里的百搭高手,广东人煲汤必放三七,配排骨能强筋健骨,搭乌鸡可滋阴养血,我最爱吃的是三七红枣糕,把药材磨粉和面,蒸出来的点心带着淡淡草香,连挑食的小孩都多吃一碗。
不过要避开两个雷区:第一别和萝卜同煮,会把药性解掉;第二孕妇千万不能碰,这玩意活血太猛,前几年就有报道说产妇误喝三七鸡汤导致大出血,可千万记住这教训。
【识破假货的火眼金睛】
现在某宝上十块钱包邮的"特级三七",八成是莪术染色的假货,真三七表面有天然螺纹,断面呈菊花心,闻着有股淡淡的鱼腥香,要是拿手搓就掉色,或者放在嘴里发酸发麻,赶紧扔了吧——这种要么是硫磺熏的,要么掺了不明物质。
老药农教了个土办法:真三七泡水会浮在水面,假的会沉底,上次我用这个方法试了下网购的"中七",果然漂起来那盒是真的,沉下去的那批直接扔进垃圾桶,买药材这事,真不能贪便宜。
【储存有门道】
去年收的三七如果保存不当,明年就可能变成废品,最佳方法是用陶罐装好,放几包炒过的陈米吸潮,密封放在阴凉处,千万别塞进冰箱,低温会让药效打折,我见过最夸张的保存法是裹上宣纸埋院子里,说是"接地气存药气",不过这对现代人来说有点难操作。
要是实在来不及处理,应急办法是用高度白酒喷湿表面,但这样最多撑半个月,真正懂行的人都是随买随用,毕竟新鲜的药材才够劲道。
【走出国门的中药明星】
你可能不知道,在日本药妆店里卖得死贵的"田七牙膏",其实就是咱们的三七,韩国人拿它做护肝片,欧洲人用来缓解运动损伤,这味中国神药已经悄悄征服了世界,不过出口的都改名叫"Notoginseng",包装上绝对找不到"中七"俩字。
前阵子看新闻,美国NBA球星受伤恢复期都在喝三七炖鸡汤,可见这东西的威力,不过要提醒海外代购的朋友,邮寄中药材过海关可是违法的,想用还是得走正规贸易渠道。
【最后的忠告】
虽然三七好处这么多,但可不是万能灵药,高血压患者要慎用,感冒发烧期间不能吃,做手术前两周必须停药,我认识个健身教练,为了增肌天天吃三七粉,结果流鼻血住进医院,这教训可不小。
说到底,中七(三七)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倚天剑,用对了能治病救人,乱使唤反而伤身,下次再去药店,看到这个不起眼却身价倍增的小药材,可别忘了它承载的千年智慧,毕竟在这个抗生素泛滥的时代,能遇到这么温和有效的天然药物,真是我们中国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