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街坊邻居念叨"中药越喝越没效果",跑去中药房一打听才知道,十有八九是熬药方法出了问题,今儿我就给大家扒一扒老中医们口口相传的熬药秘诀,保管让您家药罐子从此不"翻车"!
【熬药如炖汤,器具选错全白搭】 老话说"砂锅陶罐最靠谱",这可不是迷信,上个月我二姨图省事用铁锅熬当归,好家伙,药汤直接变成墨汁色!铁锅里的金属离子会跟药材里的鞣酸搞"地下恋爱",生出些不明沉淀物,您要是实在没有砂锅,不锈钢锅也能凑合,但千万别用铝合金锅,那玩意儿熬出来的药堪比化学实验。
【药材泡澡有讲究,冷水热水大不同】 抓回来的草药别急着下锅!先让它们在凉水里泡个澡,这就跟腌咸菜似的,干燥的药材得吸饱水才能释放精华,不过您可记好了:根茎类药材要泡够40分钟,花叶类20分钟就行,要是遇上鳖甲、牡蛎这些"硬骨头",得多泡半小时,但千万别用开水烫,那跟直接把有效成分烫晕过去有啥两样?
【火候把控像炒菜,文武火候要分清】 熬药最考验技术的就是火候,刚开锅时得用猛火(武火)催开,就像煮饺子得烧开水一样,等锅里咕嘟响了,马上转小火(文火)慢炖,这火候就跟炖红烧肉似的,大火烧开,小火慢焖,才能把药材的魂儿都熬出来,不过您可得盯紧了,一个眨眼的功夫,药汤就能从补药变毒药!
【特殊药材特殊伺候,各有各的脾气】 有些药材简直就是熬药界的"刺头",像薄荷、砂仁这种挥发油大户,得等关火前5分钟才登场,不然香味全跑光,而人参、西洋参这种贵公子,得单独用小火慢煨,不然就跟大锅饭里抢不着肉的瘦子似的,营养全流失,最麻烦的是附子、川乌这些带"毒"的,得先煎1小时解毒,比熬绿豆汤还费工夫。
【熬药时间有门道,多了少了都不好】 一般药材熬20-30分钟正合适,但具体还得看"出身",矿物类药材得像熬骨头汤似的炖1小时,而菊花、桑叶这些"急性子",15分钟就够,记住口诀:"头煎沸腾计时,二煎冒泡就停",要是熬干了可别加水续命,这就好比炖干锅包肉再加水,味道全毁了!
【倒药汁也有学问,别把精华当垃圾】 您是不是总把头煎药当宝贝,二煎药当鸡肋?大错特错!头煎含30%有效成分,二煎反而有70%的精华,建议头煎用100毫升水,二煎用80毫升水,混合着喝才是正解,过滤药渣时别用纱布使劲挤,轻轻按压就好,不然把药材的"衣服"都撕破了,有效成分全漏在渣里。
【隔夜药如隔夜茶,现熬现喝最靠谱】 熬好的药汤放冰箱最多存2天,再久就跟隔夜茶似的变质,要是真有剩的,拿出来回锅时得热透,凉热混着喝最伤胃,特殊人群更要讲究:小姑娘经期别碰寒性药,准妈妈熬药得去活血成分,老爷子喝药最好温到嘴边不烫嘴。
最后送大家个顺口溜:"砂锅冷水慢慢泡,武火催开文火熬,先煎后下分先后,两煎合服营养高",下次抓药记得多问两句,现在好多中医院都有代煎服务,嫌麻烦的朋友不妨试试,毕竟熬药这门手艺,可比做满汉全席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