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访河北中药材种植大县,千年药乡的振兴密码

一归堂 2025-05-05 科普健康 1602 0
A⁺AA⁻

清晨五点的露水还没散尽,河北省涉县偏城镇的山坡上已经热闹起来,药农张大姐蹲在自家柴胡田里,指尖轻捻一片翠绿药材叶:"这片坡地阳光足、排水好,种出来的柴胡药效足着呢。"她身后的山坳里,层层梯田像绿色绸缎般缠绕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。

藏在太行山里的千年药库

涉县的老药工们都记得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山民们背着竹篓收药材,一麻袋党参才换得几斤盐,如今走进涉县中药材交易市场,电子显示屏上跳动着全国药企的收购信息,冷链货车载着连翘、黄芩驶向各大制药基地,这个燕赵大地上的"天然药库",已悄然完成从靠山吃山到产业兴县的蜕变。

在龙虎乡的万亩丹参种植基地,无人机正在空中巡检,65岁的王老汉指着远处白墙蓝顶的厂房:"以前种玉米挣不够娃的学费,现在改种丹参,合作社统一回收,俺们老年人也能用手机查行情。"山坡上,"涉县连翘""太行柴胡"的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牌在阳光下泛着金光。

产业链上的新生力量

河北美康药业的生产车间里,戴着口罩的工人们正在分拣黄芪切片,公司总经理李卫国掏出手机展示:"这是我们新上的物联网追溯系统,扫码就能看到药材生长全过程。"隔壁车间里,全自动煎药包装机正将配好的中药汤剂密封装箱,次日清晨这些"智慧药包"就会出现在北京各大医院药房。

在距县城二十公里的中药材物流园,90后返乡创业的赵晓峰正指挥叉车装卸货物,他经营的电商团队把酸枣仁、知母等道地药材卖向全国,直播间里"涉县药娃"的卡通形象成了网红IP。"去年光抖音就卖了800多万,现在城里年轻人流行喝养生茶,我们正开发药食同源新产品。"

科技赋能下的丰收密码

河北农业大学驻点专家张教授蹲在试验田里,手机定位显示海拔423米,他抓起把土壤搓了搓:"这片砂质壤土透水性好,适合种防风,但要注意补充钾肥。"他背后的智能气象站实时显示着温湿度数据,手机APP上跳动着各监测点的土壤墒情。"现在种药材就像养孩子,温度、湿度、光照都要科学把控。"

在辽城乡的组培育苗中心,玻璃器皿里嫩绿的黄芩幼苗正在无菌环境中生长,技术员小陈演示着自动化移栽设备:"传统育苗成活率只有60%,现在我们用组织培养技术,三个月就能培育出优质种苗。"旁边的冷库里,贴着二维码的药材种苗整齐码放,等待发往周边县域。

药香飘出的共富路

傍晚的涉县药博园灯火通明,全国各地的药商在展厅里品鉴新开发的中药饮片,展会负责人老刘指着签约区说:"今天已有23家企业达成合作,其中6家是首次来考察的外资企业。"展厅另一侧,"中药材+旅游"体验区飘来艾草香囊的幽幽药香,几个游客正在体验古法炮制技艺。

在更乐镇的扶贫车间,坐着轮椅的刘大姐正在给金银花分类,车间墙上公示栏写着:"本月计件工资最高4680元",车间主任介绍,这里吸纳了全镇136户脱贫户,采取"保底工资+绩效分红"模式,去年光工资就发了280多万,窗外的运输车上,装满艾绒的编织袋将发往浙江的家纺企业。

夜幕降临时,涉县中药材产业创新中心的灯光依然明亮,县长办公室的会议还在继续,投影仪上跳动着"道地药材产业集群"规划图,从秦朝扁鹊行医时的"草药布袋",到如今年产值超30亿的现代化药乡,这片太行深处的土地,正在书写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传奇,山风掠过万亩药田,将千年药香揉进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