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里的虫都叫啥?这几种名字大有讲究

一归堂 2025-05-05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走在中药房抓过药的朋友都知道,那些贴着标签的抽屉里藏着不少"小动物",从蟋蟀到蝎子,从蝉蜕到蚯蚓,这些在中药界混得风生水起的"虫族",个个都有响当当的江湖名号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,这些中药虫子到底都叫些啥?

药典里的正经名字

翻开《中国药典》,你会发现这些虫类药材都有官方认证的学名。

  • 蝉蜕:知了猴脱下的"外衣"
  • 僵蚕:被白僵菌"附身"的蚕宝宝
  • 土鳖虫:簸箕虫的正式职称
  • 蜈蚣:百足将军的临床大名
  • 地龙:蚯蚓的医学代号
  • 斑蝥:自带警戒色的甲虫
  • 蜣螂:屎壳郎的雅称
  • 蜂房:蜂窝的入药形态
  • 九香虫:打屁虫的文艺马甲
  • 虻虫:牛苍蝇的幼虫形态

这些名字听着就透着股专业劲儿,但其实很多都是古人根据外形特征起的"形象派"命名,地龙"取自《本草纲目》对蚯蚓"蛰伏地中,形似龙脉"的形容;"僵蚕"则完美诠释了被真菌感染后僵直的状态。

民间的趣味外号

别看药典里写得一本正经,到了民间这些虫子可就有了各种接地气的叫法:

  • 蝉蜕=知了壳/金牛儿
  • 土鳖虫=簸箕虫/地乌龟
  • 蜈蚣=百脚陆
  • 地龙=曲蟮/寒蚓
  • 斑蝥=放屁虫/花壳子
  • 九香虫=黑秃贼/瓜黑虫
  • 虻虫=牛蚊子/瞎虻

最有趣的当属"五灵脂",这味药其实是鼯鼠的粪便,却得了个诗意满满的美名,还有"夜明砂",听着像武侠小说里的神药,其实就是蝙蝠粑粑,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俗名,让人瞬间想起小时候逮蛐蛐、捉蚂蚱的欢乐时光。

名字背后的大学问

古人给这些虫子起名可不是随便玩玩,每个称呼都暗藏玄机:

  1. 按习性命名:地龙善钻地,壁虎喜攀墙,螳螂常举刀
  2. 观形取名:蝉蜕如空壳,蛇蜕似锦衣,蜂房六棱柱
  3. 依效定名:全蝎能止痉,水蛭可化瘀,斑蝥攻毒瘤
  4. 借音转义:蟅虫(地鳖)避讳改名,䗪虫(蟋蟀)雅化称谓

就拿"僵蚕"活蚕感染白僵菌后会挺直身体,表面泛起白霜,这种"僵尸态"恰好成了治疗惊风抽搐的良药,再看"五灵脂",李时珍解释:"其气臊烈,能通血脉,故主血滞诸痛",一个"灵"字道尽其活血功效。

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虫药

说几个大家熟悉的例子:

  • 蝉蜕:知了猴褪下的壳轻如纸,却能疏散风热,老中医常叮嘱要选"金牛儿"饱满的,泡水喝治嗓子疼特灵
  • 僵蚕:活蚕染菌变僵直,炒过后祛痰镇惊,小儿高烧抽搐时,这白色小虫可是救场高手
  • 土鳖虫:簸箕虫晒干后脆生生,接骨续筋有一手,跌打损伤时,老师傅总会抓上一把配酒炖
  • 蜈蚣:百足将军毒性烈,却能以毒攻毒,关节炎患者看到那一排小腿,既怕又爱
  • 地龙:雨后翻地可见肥嘟嘟的蚯蚓,晒干打粉治哮喘,不过活着时候可是钓鱼人的宝贝

用药禁忌与趣闻

虽说虫类药物疗效显著,但使用时也有讲究:

  • 孕妇忌用斑蝥、虻虫等破血猛将
  • 过敏体质慎服蝉蜕、蜂房等发物
  • 活虫现配效果佳,陈年虫药需加重

古代医家还留下不少趣事,张仲景用蜣螂(屎壳郎)治便秘,叶天士拿蟋蟀(蛐蛐)解肝郁,李时珍记载蚯蚓治温病...这些听上去重口味的偏方,却是千年验证的真功夫。

下次路过中药房,不妨仔细看看那些装着"小动物"的抽屉,从蝉蜕到蜈蚣,从土鳖到蜂房,每个古怪名字背后都藏着老祖宗的智慧,这些在泥土里打滚、在枝叶间穿梭的小生命,经过炮制晾晒,竟成了治病救人的灵药,不得不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