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龙江黑土地上长出哪些金疙瘩?这5种中药材让老乡钱包鼓起来!

一归堂 2025-05-05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"咱黑龙江也能种中药?"前年回乡探亲时,老舅盯着我家院子里晒的黄芪片直咂舌,谁能想到,当年被笑称"只能种萝卜大白菜"的北大荒,如今靠着黑土地和冷凉气候,倒成了中药材界的"潜力股",今天咱就唠唠,在这片冻土下到底藏着多少致富的"金疙瘩"。

黑土地里长"人参娃" 要说黑龙江最出名的中药,非林下参莫属,不过您可别以为只有长白山才产参,咱们小兴安岭的红松林里,现在可是藏着上万亩"野山参保护区",去年带外地客商去五营考察,他们举着手机拍了半小时的"参娃娃"——那些拇指粗的小参苗在腐殖土里排着队,活脱脱像土地爷撒的芝麻糖。

老参农王大爷说了个窍门:黑龙江参为啥好?头一条是"蹲够年限",这儿一年有半年积雪盖着,人参在雪被子里慢悠悠长,皂苷含量比暖和地方的高得多,现在伊春、鹤岗搞的"林参间作",让伐木场变成百草园,树荫下藏着人参、西洋参,树干上挂着灵芝,活脱脱立体种植示范区。

黄芪开出"致富花" 要说种植面积,黄芪才是黑龙江的"当家花旦",去年秋天在兰西县参加收获节,万亩黄芪田望不到边,大型收割机轰隆隆驶过,卷起的药香能把人熏醉,当地合作社的赵经理算过账:每亩黄芪比种玉米多赚2000块,关键是不用年年翻地,种完一茬歇三年,正对上现在年轻人外出打工的节奏。

不过这里头的门道可不少,黑龙江黄芪讲究"春生夏长秋收冬藏",清明前后播种,白露时节开挖,老把式们专挑向阳坡地,说是这样长的黄芪"筋骨壮",现在科学种植更绝,测土配方施肥,无人机打药,烘干房用上了物联网监控,硬是把传统药材种出了科技范儿。

关防风闯出"国际范" 在大庆周边的盐碱地上,关防风正上演着"丑小鸭变天鹅"的逆袭,这种叶子带绒毛、根似萝卜的药材,以前被当成杂草,谁料想经过农科院专家改良,耐盐碱的关防风成了改良土壤的"先锋官",去年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,看见大片粉紫色的防风花海,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茴香气息。

更让人惊喜的是,黑龙江产的关防风有效成分超标,药厂收购价从每公斤8元涨到20元,还出口到日本韩国,种植大户李姐笑着说:"以前治涝洼地愁白头,如今种防风种出'金土地',连城里人都开车来认养药田。"

寒地龙胆草发"脾气" 要是说娇气冠军,非龙胆草莫属,这小家伙专挑高寒地带生长,温度稍高就罢工,在大兴安岭腹地,我见过药农搭着遮阳网、支着温度计伺候这些"林黛玉",不过脾气大代价也大,干燥后的龙胆草每公斤能卖到百元以上,堪比中药材里的爱马仕。

当地摸索出"仿野生种植"绝招:松针铺地保湿,桦树皮做天然遮阴棚,连浇水都用山泉水,药贩子老张透露,黑龙江龙胆草含龙胆苦苷超过4%,在安徽亳州市场能卖出两倍高价,不过这也苦了种植户,得像伺候月子婆娘一样精心。

黑穗醋粟酸出"紫金链" 最后说个冷门的——黑穗醋粟,这名字听着陌生?就是咱东北俗称的"灯笼果",在黑河边境线上,成片的绿篱挂满晶莹剔透的果实,像玛瑙串儿似的,别看它酸,却是宇航食品原料,籽能榨油,果能入药,浑身都是宝。

俄罗斯人最爱这口,每年秋季都有货车排队等着装货,种植户老刘算了笔账:每亩灯笼果收入超万元,而且耐寒好打理,冬天埋点秸秆就能越冬,现在孙吴县建起加工厂,鲜果制成冻干粉,果渣开发保健品,小小灯笼果串起产业链。

藏在黑土里的财富密码 转了一圈发现,黑龙江种中药玩的是"错位竞争",人家南方种清热药,咱们专攻温补类;平原产粮区种大宗药材,咱们森林草原发展林下经济,省农科院的数据显示,全省中药材面积突破300万亩,其中道地品种占比超六成。

更绝的是"定制种植"模式,药企提前下单,农户按标准生产,订单农业让老乡心里踏实,去年在方正县见到的场景最提气:满载黄芩苗的货车驶向华北制药,装着五味子的集装箱发往韩国,还有外国客商直接在田间地头用手机下订单......

站在黑土地上放眼望去,那些曾经被视为"边际土地"的山坡、林缘、沙地,如今都成了聚宝盆,或许正如老药农所说:"老天给黑龙江关上一扇热乎的门,却打开扇寒地药材的窗。"这黑土地上生长的不只是药材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