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以前种玉米挣不着钱,改种中药材后,一垧地能多赚两万块!"在大庆市杜尔伯特县的黄芪种植基地,药农老李蹲在地头扒拉着计算器,黝黑的脸上挂着憨笑,他口中的"致富密码",正与黑龙江省中药种植协会这个名字紧紧相连。
这个成立于2018年的协会,如今已发展成拥有127家会员单位的行业标杆,从大兴安岭的林下参到三江平原的艾草,从黑河的防风到牡丹江的苍术,协会的版图覆盖全省中药材主产区,会长王振国的手机里存着238个种植大户的联系方式,"现在每天接的电话,不是问技术就是谈销路"。
把脉黑土优势 重塑种植格局 在协会办公室的墙上,挂着张泛黄的黑龙江道地药材分布图,1956年版的地图上,标注着曾经辉煌的"关药"产区,协会技术总监刘芳指着图上的五常、尚志等地:"这些地方过去种人参都是祖传手艺,但现在得用科学方法重启荣光。"
协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"摸家底",三年时间走遍62个药材产区,采集368份土壤样本,建立起全省首个中药材种植数据库,在方正县,他们发现当地野生刺五加品质优异,立即联合林科院开展仿野生栽培;在绥棱县,通过改良轮作模式,让板蓝根产量提升40%。
"咱们黑龙江不是没好药材,而是缺标准化生产。"王振国举着两株人参对比,一株是协会指导种植的有机参,另一株是传统棚栽参,前者须根发达、芦头紧实,正是药厂最欢迎的"标准长相"。
科技兴药 破解"成长的烦恼" 在海林市的平贝母种植基地,无人机正在播撒益生菌孢子,这种协会推广的"微生物种植法",让重茬地的发病率从67%降到12%,技术员小张掏出手机展示:"现在打开协会的APP,输入经纬度就能看到这片地的检测报告。"
协会组建的专家团堪称"豪华阵容":东北农业大学的中药学教授、省农科院植保专家、还有从长白山请来的"老把式",他们在伊春搞起"林药间作"试验田,在松嫩平原推广"粮药轮作"新模式,最让药农服气的是"测土配方"服务——装个土样送到协会实验室,三天就能拿到专属施肥方案。
去年冬天,协会办的"中药材越冬防护"直播课,在快手平台吸引超50万人次观看,双鸭山的种植户老赵说:"听专家讲怎么给玉竹盖防寒膜,比自己瞎琢磨强百倍。"
牵线搭桥 打通产业链任督二脉 在协会的展厅里,摆着包装精美的"龙九味"礼盒:刺五加茶、黄芪蜜片、人参护肤品,这些深加工产品背后,是协会搭建的产销对接平台,他们带着药农跑药交会,和哈药集团签保底收购协议,甚至把黑龙江药材推上阿里巴巴国际站。
"以前卖药材像卖白菜,现在要像卖茶叶一样讲故事。"协会电商负责人李薇打开拼多多店铺后台,仅五味子一项,月销量就突破8000单,他们设计的"寒地灵药"溯源系统,扫码就能看到药材生长全过程。
更让药农们高兴的是,协会引入的中药材保险解决了"靠天吃饭"的难题,在铁力市,300户参农投保了"干旱险",去年夏天遭遇连续高温,每垧地获得理赔金1.2万元。
北药南销 擦亮龙江药材金招牌 协会正忙着筹备"南药北植"计划,在三亚建立的冬季育种基地,已经成功培育出耐寒广藿香,王振国指着温室里的植株:"这样黑龙江的药材能全年供应,再也不怕南方厂家'断档'。"
在广州药交会上,"黑龙江专馆"总是被挤得水泄不通,包装上"寒地黑土、一年一季"的广告语,让采购商们眼前一亮,协会还联合中医药大学推出"龙药养生旅游",游客在五常采人参、在孙吴摘菊花,体验式营销带动产品溢价30%。
不过前行路上也有隐忧,看着仓库里堆积的板蓝根种子,副会长张立军皱起眉头:"去年跟风种植导致价格腰斩,今年得严控种植面积。"协会最近推出"种植预警系统",用大数据预测市场行情,给药农吃上"定心丸"。
夕阳下的五常凤凰山,成片的人参畦罩上防鸟网,远看像给黑土地铺上绿色棋盘,黑龙江省中药种植协会的牌子在风中轻晃,见证着这片古老黑土地上,一场静悄悄的"草药革命",正如药农老李所说:"跟着协会干,黑土里真能刨出金疙瘩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