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在朋友圈看到有人晒养生餐,什么枸杞红枣茶、党参鸡汤,看得我直咽口水,咱们老祖宗留下的药膳智慧,可不只是摆盘好看的网红料理,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药膳和中药这对"孪生姐妹"的奥秘,看完保准你对着厨房灶台都能脑补出一部《黄帝内经》。
皇帝也馋的宫廷秘方
故宫档案里藏着个有意思的记载:乾隆爷下江南时,地方官献了道"茯苓夹饼",这位十全老人啃着饼直夸香,结果太医赶紧提醒:"陛下,这饼里掺了治水肿的茯苓粉啊!"可见古人早就把中药搬上了餐桌,药膳最妙的地方就是这点,看着是解馋的吃食,实则暗藏调理玄机。
老北京人冬天离不开的"炙子骨头",其实是元朝宫廷流传出来的药膳方,精选羊骨配上肉桂、草果,炖出的白汤既能暖胃驱寒,又能补肝肾,这种把药材当调料使的智慧,可比现代人往保温杯里泡枸杞高明多了。
厨房里的中药百宝箱
上周去菜市场,发现卖调料的摊位上居然摆着当归、黄芪,老板说现在年轻人爱买这些"药食同源"的好物,回家炖汤煮粥都方便,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我们每天都在和中药打交道。
药膳的精髓就在"寓医于食",比如广东人煲汤必放的红枣,既是甜味剂也是养血圣品;四川人煮火锅放的砂仁,既能去腥还能调理脾胃,最绝的是浙江的"石斛老鸭煲",把滋阴圣品铁皮石斛和肥鸭炖得酥烂,汤头清亮却暗藏玄机。
跟着体质选对"养生套餐"
前阵子闺蜜天天喝"四物汤",结果喝得满脸爆痘,找中医问诊才知道,她本是湿热体质,当归、川芎这些温补药材反而加重了火气,药膳最忌跟风乱吃,得像挑对象似的找准适合自己的。
办公室久坐的"键盘侠"适合陈皮山楂饮,消食化积还提神;熬夜党可以试试麦冬石斛茶,滋阴润燥不伤胃,最经典的当属"山药排骨汤",脾虚的能补气,肾虚的能填精,堪称万金油养生方。
厨房新手也能玩的转
别以为药膳都是满汉全席,我家冰箱常备三件套:黄芪、枸杞、玫瑰花,早上抓把黄芪煮粥,下午泡杯玫瑰枸杞茶,晚上炖个当归蛋,这些简易版药膳比吃保健品实在多了。
上个月试着做了"茯苓糕",把茯苓打成粉和面粉拌匀,发酵后蒸出来松松软软,没想到这看似朴素的糕点,竟是慈禧当年的养颜秘方,现在超市卖的八珍糕、藕粉圆子,哪个不是药膳的变种?
避开这些养生坑
邻居王婶听说何首乌能黑发,连着三个月天天煮着吃,结果吃出了肝损伤,药膳虽好也不是灵丹妙药,就像人参吃多了还容易流鼻血呢,是药三分毒",即便是药食同源的食材,也要讲究剂量和搭配。
现在市面上有些"养生月饼"号称加了人参、虫草,价格翻了几倍,其实按照《中国药典》规定,药膳所用中药必须经过严格炮制,绝不是把药材碾碎撒进食物那么简单,那些打着药膳旗号的暴利产品,多半都是营销噱头。
站在厨房窗前看着砂锅里咕嘟冒泡的汤药,突然想起祖父说的:"治病的药在药房,养生的药在厨房。"药膳之所以能流传千年,靠的不是玄乎其玄的理论,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智慧,下次炖汤时抓一把配伍得当的药材,或许就是在延续千年不辍的养生传统,毕竟,会吃药膳的吃货,才是真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