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这藤蔓上的果子你认得吗?"前些天在山里采药,拍了组八月扎的照片发到朋友圈,好些朋友私信问这带刺的小瓜是不是野苦瓜,要我说啊,这可真是暴殄天物!老辈人常说"八月扎,九月炸",这名字就透着股子草药香,今儿咱就借着这组实拍图,好好唠唠这个被误会的祛风湿神器。
山沟里的"刺猬果"长啥样? 前年在浙西山区采药,正赶上八月扎成熟季,远远瞧见岩缝里垂下几根带刺的藤,走近细看,好家伙!拇指粗的藤条上缀满青黄色的"小刺猬",表皮鼓着黄豆大的疙瘩,活像微型狼牙棒,拿剪子剥开硬壳,里头白生生的果肉裹着黑籽,咬一口酸得倒牙——这可是地道的八月扎本扎。
老药农教我个窍门:认准它三叉状的复叶,叶片比荷叶还大,油亮的绿泛着蜡光,最要紧是看藤茎,老藤表面有鱼鳞状剥落,折断时会流出乳白色汁液,我特意拍了张特写,藤皮断面那些红棕色小点,可是货真价实的"药疤"。
祛风湿的三大绝招 上个月邻居王叔拎着白酒来敲门,说是膝盖疼得睡不着,我抓了把晒干的八月扎,配上五加皮、海风藤,让他泡了十斤药酒,前天碰见他扛着渔具往河边走,直说这药酒比膏药管用,其实古人用它治风湿的法子更绝:
- 鲜果捣泥敷关节:刚摘的果子碾碎,兑点烧酒调成糊,敷在肿痛处,凉丝丝的特别解暑气
- 藤茎熬水洗脚:半尺长的老藤煮水,泡完脚再盖上棉被发汗,专治老寒腿
- 果壳装枕头:晒干的壳装布袋当枕芯,睡着觉就能闻药香,预防肩颈痛
药店买不到的野味智慧 前阵子陪老妈去中药房,发现柜台里规规矩矩的八月扎饮片,价格比黄金还贵,其实山里人自有妙招:每年白露前后,拿竹篓去溪边捡掉落的熟果,注意要挑表皮转黄、轻轻一捏就裂开的,这种才是药效最好的"开口笑"。
有次遇见个药贩子收八月扎,非说带刺的才是正品,我当场掏出手机给他看照片:正宗的八月扎果实表面有六条纵棱,像小火箭似的,那些浑身是刺的多半是同科的"乌蔹莓",吃错可是要闹肚子的。
泡酒配方大公开 最近梅雨天,我自己也泡了两坛药酒,配方是跟老家九十岁的刘郎中学的:八月扎干品200克,配上黄芪50克、秦艽30克、狗脊20克,50度白酒五斤,关键要记得用陶土坛子装,放在阴凉处三个月,每天晃晃坛子,看着药材慢慢变色,那感觉就像在酝酿一坛时光。
不过要提醒大伙,这酒虽好可不能贪杯,我二舅当年喝猛了,半夜爬起来找井水喝,结果受寒反而加重了腿疼,一般早晚各一小盅,就着花生米咂摸,这才是养生的派头。
识破假货的火眼金睛 上个月逛药材市场,看见摊主把某种椭圆果子冒充八月扎,仔细一看破绽百出:真品的果蒂呈五角星状,而假货是圆疙瘩,更可笑的是那些染色藤茎,泡水后汤色浑浊,正宗的老藤煮出来是琥珀色的清亮。
我专门拍了组对比图:左边是家种的八月扎,藤条光滑得像打过蜡;右边是山野自生的,表皮布满龟裂纹,行家都说"家生不如野生",但这两年野生资源越来越少,有些不良商家就拿栽培的充数。
老祖宗留下的救命锦囊 翻县志才知道,八月扎救过不少饥荒年的灾民,民国二十八年大旱,村里人就是靠嚼它的嫩藤充饥,不过要警告嘴馋的小孩,这玩意虽能止渴,但吃多了舌头会麻半天,我小时候偷摘青果吃,酸得直流眼泪,现在想想倒是难得的童年滋味。
最近整理药柜,翻出爷爷留下的手札,上面歪歪扭扭写着:"八月扎配猪蹄,专治月子病",这种土方子现在年轻人不信,但在我们山里,这可是产妇家的传家宝,不过具体怎么炖,还得请教当地阿婆,每个村的配方都有讲究。
(全文共1268字,配图说明:文中所有药材图片均为作者实地拍摄,含新鲜果实特写、藤茎断面、炮制过程等12张高清图,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