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张,今年塔尖上的嫩芽又卖到韩国去了?"村口小卖部的王婶拎着酱油瓶,看着院里晒药草的张建国问道,老张笑出满脸褶子:"托合作社的福,咱这山沟沟里的千层塔,现在可是中药厂抢着要的香饽饽。"
在浙西云雾山的褶皱里,藏着个叫千层塔的宝贝,这株长着层层叠叠紫红斑纹的草本植物,学名叫"乌药",是中医调理肠胃的上等药材,可就在五年前,山民们守着宝山受穷——野生千层塔被挖到濒临绝迹,零星种植的品相参差,收购商压价到三块钱一斤。
转机出现在2018年春天,当时在省城药企当技术员的李芳,带着显微镜回到娘家村,她在溪边发现几株病态千层塔,叶片布满褐色斑点。"这是根腐病,得用生物菌剂。"她蹲在泥地里跟老农解释的样子,让村支书看到了希望,三个月后,由37户村民凑出的50亩试验田,挂上了"千层塔专业合作社"的木牌。
合作社头两年走的弯路,比山间的盘山公路还多,王二叔家的苗圃莫名枯死,刘大姐种的千层塔总发蔫,李芳和技术员踩着露水一家家排查,发现症结全在"土法子"上:有人用草木灰当底肥烧了根系,有人把保水膜铺得太密不透气,合作社专门开了"土课",教大家用PH试纸测土壤酸碱度,按比例调配蚯蚓粪和腐殖土。
真正让千层塔身价倍增的,是合作社发明的"九蒸九晒"工艺,那年梅雨季,晾晒场堆满来不及烘干的药材,65岁的赵大爷带着孙子们支起大铁锅,把新鲜茎叶蒸到冒油,再摊在竹匾上吸饱太阳,反复九次后,原本青涩的药草变得乌黑发亮,切片时能闻到浓郁的檀香,韩国客商尝过样品,当场拍板每斤加价20元。
如今走进合作社展厅,玻璃罐里装着各色千层塔制品:褐金色的药茶、琥珀色的精油、连茎秆都被碾成淡绿色的兽药添加剂,最显眼的位置摆着土地流转合同,上面密密麻麻签着107户村民的名字,去年合作社盈利120万,给建档立卡户发工资就用掉大半。
山雨欲来时,无人机在梯田上空盘旋播种,李芳指着远处新盖的冷库说:"等有机认证批下来,咱们的千层塔能进同仁堂的柜台。"老张把晒好的药草装箱,快递单上的地址从"浙江山区"变成了"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