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张,你家今年种的黄芪又卖到哪去了?"村口小卖部前,李婶看着张家院子里堆积如山的药材筐,满眼都是羡慕,2016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,河北安国、安徽亳州、甘肃陇西这些中药材主产区的田间地头,到处都晃动着药农忙碌的身影,谁也没想到,这一年中国中药材产量会创下历史新高,整整450万吨的数字背后,藏着无数个像老张这样的致富故事。
亩产翻倍的"黄金年景" 在云南文山的三七种植基地,王老板正指挥工人抢收最后一批春三七。"去年每公斤才180元,今年直接飙到320元!"他摸着口袋里鼓囊囊的订单本,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成了菊花,文山三七产量同比猛增37%,价格却逆势上涨,这种"量价齐飞"的怪象在2016年并不少见。
甘肃定西的黄芪种植大户赵建国更是尝到了甜头,他家200亩黄芪平均亩产突破600公斤,比往年多出两成。"县里请来农科院专家指导,改良了覆膜技术,再加上雨水均匀......"老赵掰着指头算账,除去每亩1800元的成本,净利润足足翻了一番,这样的丰收场景在黄土高原上不断复制,整个西北地区中药材产量同比激增42%,光甘肃就贡献了全国35%的当归产量。
政策东风下的"种植潮" 这波中药材种植热潮绝非偶然,216年2月,国务院印发《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》,明确提出"实施中药资源保护利用工程",各地闻风而动,安徽亳州推出"万亩种植计划",每亩补贴800元;湖北蕲春把艾草种植纳入扶贫项目,免费发放种苗;就连新疆伊犁的戈壁滩上,都冒出了大片的红花田。
最疯狂的要数东北的人参种植区,吉林抚松的老参农李德顺记得,开春那会儿种苗都卖脱销了,"林下参籽从80块一斤涨到120块,还是抢着买",全省人参留存面积突破5000万平方米,鲜参产量首次突破7000吨,创下近十年新高,政府不仅给补贴,还派技术员驻点指导,连电商平台都开通了"人参直通车"。
市场狂欢下的"冰火两重天" 当广西玉林的八角茴香堆满仓库时,河北安国的蝉蜕却成了紧俏货,这种诡异的市场行情让做了二十年药材生意的老周直挠头:"同样都是中药材,差距咋就这么大呢?"数据显示,216年涨价最猛的十个品种中,蝉蜕以380%的涨幅夺冠,而党参、麦冬这些大宗药材价格反而跌了15%。
资本的嗅觉总是最灵敏的,当年涌入中药材市场的游资超过50亿,炒家们盯上了太子参、重楼这些稀缺品种,贵州施秉的何首乌种植基地还没收获,就被药企提前两年锁定货源,但疯狂背后暗藏风险,山东平邑的丹参种植面积暴增三倍,结果供过于求,价格腰斩,不少种植户血本无归。
产业链上的"蝴蝶效应" 这场产量大跃进很快传导到整个中药产业,广州清平市场的商户发现,往常畅销的板蓝根突然滞销了,仓库里积压着上万吨库存,而在千里之外的云南,新建成的三七深加工基地正开足马力生产中成药,"按照这个消耗速度,明年这时候库存就能消化干净"。
更深远的影响在悄然发生,216年中药配方颗粒试点放开,12家药企获得生产资质,当年就消耗掉20万吨中药材原料,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倒逼种植端升级,河南西峡的山茱萸种植基地开始推行标准化管理,每株树苗间距都要用激光测距仪校准。
狂欢之后的冷思考 当2016年的日历翻到最后一页,中药材市场的狂欢渐渐退烧,在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,电子大屏上跳动的价格曲线开始趋于平缓,经历了这一年的大起大落,药农们开始学会看期货走势,经销商们忙着建冷库囤货,而更多的资本则悄悄转向了中药材深加工领域。
老张家的黄芪最终以每公斤28元的价格卖给了本地制药厂,虽然比最高价时少赚了两万多,但他心里踏实多了。"明年打算试种些黄精,听说这个品种缺口大。"他望着院子里剩下的半筐黄芪,盘算着来年的新计划,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药企采购经理们,早已开始布局2017年的种植订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