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街坊们念叨"上火了得喝点凉茶",去药店抓药时也常听中医师叮嘱"体质偏热就选些大凉的中药",可这大凉的中药到底藏着哪些门道?今儿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些天然"降温剂"里的养生学问。
要说最接地气的大凉中药,金银花必须榜上有名,这种藤蔓上开的双瓣小花,晒干后泡水喝自带一股清甜香气,记得去年三伏天邻居王婶嗓子疼,用金银花加冰糖炖梨汤,连喝三天就好了大半,不过要提醒的是,这种"灭火队员"虽好,但脾胃虚寒的朋友可得悠着点,就像冰镇西瓜不是人人都能敞开吃似的。
蒲公英可以说是野菜界的药膳两用选手,春天挖野菜时,懂行的主妇都会特意留几棵开花的蒲公英,整株洗净焯水后凉拌,那微微发苦的清香特别开胃,要是碰上乳蛾肿痛(就是扁桃体发炎),采鲜叶捣汁含漱,比含片还管用,不过蒲公英晒干后药性更烈,泡茶时建议搭配红枣枸杞这类温补食材,好比做菜时往苦瓜里加勺糖。
鱼腥草这名字听着不讨喜,却是肺部的清道夫,我们这儿有个老方子:新鲜鱼腥草搓盐腌渍,佐粥吃能缓解黄痰咳嗽,不过更多人接受不了它特有的"腥味",这时候煮水泡脚倒是个妙招,去年办公室流感肆虐,我每晚用鱼腥草水泡脚,居然躲过了这一劫,但要注意就像辣椒吃多伤胃,鱼腥草也不能天天当凉茶喝。
说到夏季消暑,绿豆汤可是家家户户的标配,可您知道吗?煮绿豆汤也有讲究——大火熬出的浑浊汤才是清热解毒的,小火慢炖的碧绿汤反而偏重利湿,前阵子表弟熬夜打游戏满嘴溃疡,他老妈每天给他煮半开花的绿豆汤,三天就见效,不过绿豆毕竟姓"凉",体寒的人更适合吃发芽后的绿豆芽,这芽苗菜可比原版温和多了。
菊花家族里,胎菊和贡菊算是凉茶界的当家花旦,眼瞅着手机族越来越多,很多年轻人拿菊花枸杞茶当日常饮品,但这里头有讲究:黄菊入药清肝明目,白菊更多用于润肺止咳,就像川菜师傅用花椒分青红,不同菊花各有所长,不过要是早上起床舌头发白,这杯菊花茶就得暂时歇歇,免得寒气伤了阳气。
这些年接触不少养生爱好者,发现大家容易走进两个极端:要么把大凉中药当仙丹天天喝,要么听说性寒就碰都不敢碰,其实中医讲究"热者寒之"的平衡之道,就好比炒菜放酱油,得看食材本身的颜色来决定用量,野菊花洗脸确实有效,但若是手脚冰凉的姑娘,不妨加点生姜调和,这就是老祖宗说的"中庸之道"。
最后说个有意思的现象:南方湿热地区的人喝凉茶像喝水,而北方朋友喝碗龟苓膏都得配红糖,这正好印证了中医"三因制宜"的智慧——因时、因地、因人制宜才是用药最高境界,下次看见大凉中药别急着下手,先辨清自己的火气类型,毕竟灭火也要讲究策略,您说是这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