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李可算扬眉吐气了,这哥们原先在县城开着实体中药房,每月房租水电就要吃掉大半利润,疫情期间更是门可罗雀,谁承想转战线上后,靠着卖养生茶包和药膳汤料,现在光抖音小店每月流水就能抵过去半年实体店收入,不过别看他现在风光,去年刚开播那会儿可是被举报到平台封过号——没搞清楚资质问题就敢卖中药,这跟玩火自焚有啥区别?
要说这两年网上卖中药的商家,那真是跟雨后春笋似的往外冒,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,2023年仅淘宝天猫平台,中药材及滋补品的成交额就突破85亿,同比猛涨47%,但别以为随便弄个账号上传几张药材图片就能躺赚,这行的水深着呢!
先说说最要命的资质问题,去年隔壁村小王在朋友圈卖自家种的金银花,结果被职业打假人盯上,罚得裤子都快当掉了,为啥?因为他没搞清楚药品和农副产品的区别,但凡敢打着"治疗""调理"旗号的,必须要有《药品经营许可证》和《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》,但要是卖药食同源的枸杞、菊花、山药这些,只要办个食品经营许可证就成,这里头的门道,外行人根本分不清。
再说说物流这个老大难,前阵子有个客户在我这买了批新鲜石斛,结果快递在路上晃悠了三天,到货时全蔫吧了,后来我们改成冷链运输+真空包装,成本虽然涨了两成,但差评率直接降了八成,像人参、虫草这种贵细药材,现在都得学网红奶茶店那套,搞冰袋+保温箱组合,不然顾客打开包裹看到碎成渣的灵芝孢子粉,不得给你差评怼上天?
现在年轻人买东西鬼精鬼精的,光喊"祖传秘方"已经忽悠不住了,我认识个做五谷杂粮粉的小姐姐,把中医九种体质测试做成趣味H5,用户测完体质自动推荐配方,顺带还能生成"你的养生人设"海报,这种互动玩法,比单纯吹嘘产品功效管用多了,上个月她家的四物汤料包,靠着"熬夜党自救指南"的短视频,在小红书硬是卖出去三千多单。
平台规则更是得摸透,淘宝最近对"中药"类目管得特别严,很多店铺都被要求改类目到"滋补品",抖音直播间更邪门,不能说"治病",但可以说"食疗调理",有次我在直播时说了句"这个泡脚包能祛湿气",立马被限流半小时,现在学聪明了,改口说"适合潮湿天气使用",平台马上就睁只眼闭只眼。
那些做得好的店铺都有两把刷子,比如某冠旗舰店,把黄芪、当归这些药材按克卖,还配上迷你电子秤,专坑那些想尝鲜又怕买多的年轻人,还有个卖酸梅汤原料包的,直接把铜锅熬制过程拍成治愈系视频,评论区全是问"能加洛神花吗""孕妇能喝吗",活脱脱变成养生交流大会。
打算入局的朋友听我一句劝:别碰法律红线,别作践口碑,现在国家药监局时不时就搞专项整治,去年光下架的违规中药制品就有两万多个,真想长久做下去,就得学人家大品牌,从源头开始把控,我认识的一个做陈皮的商家,在新会承包了三百亩柑园,每年直播挖土埋果的过程,客户看着自己订的陈皮在地里成长,这种参与感可比单纯卖货强百倍。
说到底,网上卖中药不是不能做,关键是要找到合规的切口,就像我那个翻身的老李朋友,现在只卖药食同源的单品,直播间挂满"本品不能替代药物"的告示,还请了退休老中医当顾问,上个月他搞了个"二十四节气养生日历",每天推送不同配方的茶饮,粉丝粘性高得离谱,这年头,与其在灰色地带刀尖舔血,不如老老实实把服务和专业度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