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全国开启"蒸笼模式",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的日子又来了,前几天隔壁王叔在工地干活中暑晕倒,工友赶紧给他灌了两瓶藿香正气水,结果人没醒过来,倒是吐得昏天黑地——原来他酒精过敏,而藿香正气水含40%酒精!这事给我敲响警钟:对付中暑,真不能只盯着网红药猛灌。
其实老祖宗留下的中药宝库里,藏着不少治暑热的妙招,我翻遍医书走访老中医,整理出这些真正管用的土方法,关键时候能救命!
【第一层防护:未病先防的食疗方】 三伏天我家餐桌常备两样宝贝:一是湖北老家寄来的干荷叶,二是婆婆在阳台种的紫苏,荷叶3g泡茶能清热不伤阳,特别适合整天吹空调的上班族,若是户外工作者,推荐煮紫苏乌梅汤:紫苏叶10g+乌梅2颗+冰糖,像喝茶般慢慢抿,上周装修师傅老周喝了连夸"胸口不闷了",他说这比冰可乐解渴还不伤胃。
【轻症处理:厨房就能找到的急救包】 上周末带娃去公园,看见个妈妈疯狂往孩子头上浇矿泉水,其实刚中暑时毛孔紧闭,冷水刺激反而坏事,正确做法是马上转移到阴凉处,用常温毛巾擦身,这时候家里有条件的话,赶紧煮碗"三豆饮":绿豆、赤小豆、黑豆各20克,加水焖煮至开花,去年楼下列队练舞的大妈们中暑,我送过去的三豆饮可是救场功臣。
【重症急救:千年古方显神通】 碰到重度中暑千万别硬扛!爷爷当年在田里晕倒,奶奶用祖传的"五叶解毒汤"救过急:鲜荷叶、薄荷叶、桑叶、竹叶各15克,枇杷叶6克(刷掉毛),急火煎10分钟晾温喝,这方子特别对付头晕恶心、皮肤滚烫的症状,有年暑假表弟军训中暑,校医室拿这方子配合刮痧,半小时就缓过来了。
【特殊人群:孕妇小孩有专方】 怀孕闺蜜上次逛街中暑,吓得不敢吃药,我给她推荐杨氏太极膏方:藕粉30克+山楂粉10克+乌梅5颗,用温水调成糊状,这个酸甜可口的方子既能补津液又不寒凉,特别适合孕产妇和儿童,小区张姐家双胞胎去年用这方子平安度夏,她说孩子们抢着吃像零食。
【日常调养:把暑气吃进肚子里】 中暑恢复期最忌大补,此时该吃"四神粥":山药、茯苓、莲子、芡实各20克,小米适量熬稠粥,这粥看着普通却暗藏玄机,既能祛湿又能健脾,公司前台小刘中暑后食欲不振,连喝三天四神粥,现在又能啃汉堡了。
说了这么多,关键要记牢:中暑分阴阳,用药需辨证,像体质虚寒的人中暑,就不能随便喝寒凉药,去年健身房教练小李中暑后狂喝金银花露,结果拉肚子拉到脱水,这就是典型用错药,建议大家把今天说的方子收好,遇到紧急情况先辨寒热,实在拿不准就去医院,可别自己瞎折腾。
最后教大家个笨办法:三伏天每天用黄豆一把煮水当茶喝,这法子看着土,却是中医"欲劫先开"的智慧,就像大雨前挖沟渠,提前给身体排湿散热,比中暑后再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