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李,你家防风卖了吗?现在收购价都涨到每公斤45块了!"河北安国药材市场的老张边卸货边打电话,手机里传出此起彼伏的询价声,这个曾经被药商戏称为"烂市货"的中药材,如今却在2023年秋天上演了"逆袭"剧情。
防风价格坐上"过山车" 在安徽亳州药市的电子大屏上,防风价格曲线像条陡峭的山峰,222年同期收购价不过28元/公斤,今年9月已突破45元大关,部分优质选货甚至摸高到52元,这种根茎类药材的价格飙升速度,让十年老药商都直呼"活久见"。
三大推手搅动药市风云
-
极端天气成"幕后黑手" 河北行唐县的种植大户张大姐指着龟裂的田地苦笑:"春旱接夏涝,防风苗子补种了三茬。"当地农业局数据显示,主产区降水量较常年减少42%,直接导致亩产下降30%-50%,更雪上加霜的是,内蒙古产区遭遇罕见霜冻,大批未成熟植株提前采挖。
-
资本游资"炒货"新玩法 "现在药商见面先问库存",亳州交易中心的老周透露,某知名药企三个月前囤积了200吨防风,游资炒作手法翻新,有人开始"期货式"操作——与种植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,既控货又避险,这种金融玩法让传统药市平添变数。
-
产业链需求"报复性反弹" 广州清平市场的数据显示,防风用量同比激增65%,新冠后遗症调理配方中防风使用频次增加,加上药膳餐饮兴起,原本属于"小三类"的防风突然成了香饽饽,某中成药企业采购经理算账:"配方成本上涨18%,但不敢轻易调价。"
产地直击:抢收大战下的众生相 在陕西眉县的收购站,凌晨三点就排起长龙,药商王老板展示着刚收到的鲜货:"凌晨现挖的防风最值钱,品相好的能比干货多赚两成。"他手机里的转账记录显示,当天已支付38万元收购款。
但狂欢之下暗藏隐忧,山东鄄城种植户老刘算起细账:"种子涨了三倍,化肥每亩多花200块,雇工费一天150元。"即便收购价翻番,但算上每亩增产的150公斤成本,实际利润反而比往年少了,更让他揪心的是,跟风扩种可能导致明年"价崩"。
市场迷雾中的求生之道
-
药商生存法则 "现在都是按天报价",安国药市的资深经纪人老陈建议:新入行的小商家最好"快进快出",单次进货量控制在5吨以内;老商家则要建立产地信息网络,提前三个月布局,他特别强调:"别碰冷库货,今年陈货掺假特别多。"
-
种植户避险指南 河南禹州农技站专家提醒:防风种植要回归理性,建议采用"错峰种植"策略,比如将传统春播改为秋播,利用反季节优势;同时推广"防风+金银花"套种模式,每亩综合收益能提升40%,更重要的是建立种植档案,对接溯源体系。
未来行情三大预判 据中医药信息协会最新报告,防风市场将呈现"短痛长稳"态势:
- 短期(3-6个月):价格仍将在高位震荡,不排除冲高至60元的可能
- 中期(1-2年):随着新种植面积释放,价格可能腰斩至25-30元区间
- 长期趋势:标准化种植基地将主导市场,品牌化防风有望溢价30%
夜幕下的亳州药市依然灯火通明,装卸工的号子声混着各地方言,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里,有人看到的是暴利机会,有人担忧的是行业乱象,而更多从业者期待的,或许是那个能让药农安心种药、药商放心经营的良性循环,毕竟,当一味药材的价格波动牵动万千人心时,或许正是整个中医药产业需要重新审视发展路径的时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