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这果子到底叫桑椹还是桑椹子?""药典里写的是哪个名字?"要我说啊,这俩名字就像西红柿和番茄的区别,指着同一物事却各有各的讲究,今儿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,把桑树果的前世今生理清楚。
药典里的正名之争 翻开最新版《中国药典》,白纸黑字写着"桑椹",可老辈人总念叨"桑椹子",这倒不是他们记性差,原来在古代医书里,带"子"的多是种子入药,比如杏仁、桃仁,可桑树浑身是宝,嫩叶养蚕、枝干入药、果实既能鲜食又能晒干,古人为区分药用部位,给晒干的桑果缀上"子"字后缀,久而久之就成了民间约定俗成的叫法。
从御膳房到百姓家 要说这桑树果的资历,那可是从帝王餐桌落到寻常巷陌的,唐朝《新修本草》里就记着:"桑实味酸甘,主调中益气",太医们拿它给贵妃娘娘开胃,到了明清时期,京城茶楼兴做桑椹膏,紫得发亮的果酱抹在酥皮点心上,引得文人墨客争相题咏,如今您要是去江浙古镇,还能见着阿婆们守着竹匾晒桑椹,黝黑的果子铺满篾席,阳光一照泛着油润的光泽。
藏在药房里的不老秘方 别看桑椹个头不大,人家可是正经载入典籍的滋补上品。《本草经疏》说它"滋肝肾,充血液,祛风湿",这话怎么理解?就好比给生锈的门锁灌润滑油——肝血足了,眼睛不干涩,指甲不长倒刺;肾精旺了,腰杆挺得直,头发乌黑亮泽,那些熬夜加班头发一把把掉的上班族,真该学学古人用桑椹煮水擦头皮。
厨房里的百变精灵 会吃的人都知道,桑椹最妙处是不挑嘴,早上打豆浆时抓一把,紫色漩涡在乳白浆里流转;午后犯困冲杯桑椹枸杞茶,酸甜滋味比咖啡提神;就连炖排骨都能放,肉汤吸饱果汁,连骨头都染成淡紫色,不过要提醒一句:这果子脾气倔,铁锅铜器碰上准变色,最好用砂锅瓷器伺候。
药店柜台的鉴别学问 买桑椹也有门道,上好的干果应该是紫得发黑,捏起来微软有弹性,闻着有淡淡的草木香,要是碰见颜色死黑发亮,八成是硫磺熏过的;摸着硬邦邦像石头,准是陈年旧货,鲜桑椹更要选表皮饱满不带破溃的,汁水封得严实才新鲜,记住喽,应季采摘的五月葚最养人,错过这村可没这店。
古今中外的跨界碰撞 您可知西洋也有桑椹的亲戚?意大利人用黑醋栗做的果酱,希腊人酿的海松子酒,细究起来和咱们的桑椹膏异曲同工,现在还有年轻人把桑椹冻成冰球,浇上酸奶做慕斯,倒是把这古老药食开发出新花样,不过要论养生功底,还得数老祖宗留下的黄酒浸桑椹——一斤绍酒配三两鲜果,密封月余后启封,每晚小酌半盏,比什么保健药都管用。
说到底,叫桑椹还是桑椹子不过是称谓差别,要紧的是认清这紫莹莹的小果子里藏着的天地精华,下次再看见街边桑树挂果,不妨摘几颗尝尝,酸甜汁水滚过舌尖的刹那,你会突然明白:原来古人诚不欺我,这不起眼的野果,真是大自然写给人类的情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