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身边咳嗽发烧的人越来越多,朋友圈里不少人晒出中药方子,说是"肺炎克星",也有人说喝中药没用耽误病情,到底中药治肺炎靠不靠谱?作为跟着老中医学过几年的从业者,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明白。
中医眼里的肺炎不是"一刀切"
前年邻居家小孩高烧不退,医院确诊支原体肺炎,西医用了抗生素还是反复低烧,后来家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我们当地有名的张大夫,老先生把完脉直摇头:"现在的孩子阳气足,家长又给捂太厚,这分明是积食化热加上外感风寒,硬生生憋出火毒了。"
这话让我印象深刻,中医看肺炎从来不是简单杀菌,而是像破案一样分析病因,风寒束表的会怕冷流清涕,风热犯肺的喉咙痛得像刀割,还有长期熬夜导致的阴虚肺燥,甚至生气引发的肝火犯肺......同样叫肺炎,背后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故事。
那些年见证过的"神奇药方"
去年冬天诊所来了个建筑工人,咳得整个人蜷成虾米,他说工地风吹雨淋落下病根,西药吃着胃疼,张大夫给他开了麻黄6克、杏仁9克、石膏20克,还特意嘱咐放两片生姜煮水,结果三天后回来复诊,人虽然哑着嗓子,但眼睛亮了:"总算能睡整觉了!"
不过别以为中药都是慢郎中,有次急诊科转来个老太太,哮喘发作伴肺部感染,家属抱着棺材本试中药,结果鱼腥草30克+金荞麦15克+蒲公英20克的方子,配合雾化吸入,当天夜里就能半躺睡觉,当然这种急症处理需要精准辨证,可不是随便抄方子能搞定的。
现代人常踩的三大坑
-
照搬网络方:上个月同学群疯传"某新冠后遗症神方",结果有个程序员自己抓药吃出腹泻脱水,中医讲究因地制宜,南方潮湿和北方干燥用的药根本不一样
-
迷信名贵药材:有人觉得越贵越好,非要加冬虫夏草、西洋参,其实普通肺炎初期,几块钱的桑菊饮就能解决问题
-
中西药物混搭:遇到过同时吃阿奇霉素和清热中药导致恶心呕吐的病例,很多中药本身就有抗菌作用,叠加使用可能伤肝肾
真正有效的打开方式
我们镇上王大爷最有发言权,他慢性支气管炎二十年,每年住院三次,自从跟着老中医调养,立秋开始吃百合银耳羹,冬至炖阿胶膏,春天喝玉屏风散,这两年连输液瓶都没碰过,关键就在"未病先防"——根据节气调整药膳,比临时抱佛脚管用多了。
急性期也别硬扛,记得有对双胞胎姐妹同时得肺炎,妹妹拒绝吃药,姐姐按时喝医生开的泻白散加减方,结果妹妹拖成重症,姐姐五天退烧,这说明该用抗生素时还得用,中药更多是调节身体状态。
科学看待中药的局限性
要说透这个事,得提我师父的经历,有年流感季,有个小伙子连续喝了三副清肺排毒汤不见好,师父仔细问诊才发现他偷偷抽烟,把肺都熏黑了,最后师徒俩盯着他戒烟,配合穴位贴敷才慢慢好转。
现在有些机构宣传"吃中药不用拍CT",纯属扯淡,去年接诊过肺癌早期患者,当感冒治了两个月,查出来已经转移,所以该做的检查一样都不能少,中药更多是辅助治疗角色。
划重点!这样用中药最安全
-
辨证比药方更重要:同样是咳嗽,黄痰用浙贝母,白痰用橘红,粘痰加瓜蒌
-
儿童孕妇要减量:小儿脏腑娇嫩,同剂量可能中毒;孕期禁用活血化瘀猛药
-
煎药方法有门道:治肺炎的药多含挥发油,砂锅开水煎15分钟即可,熬太久反失药效
-
忌口比吃药关键:羊肉海鲜辛辣全戒掉,否则神仙药方也白搭
写到这里想起张大夫总挂在嘴边的话:"中药治肺炎,就像用钥匙开锁,得找准那把对的钥匙。"与其纠结有没有用,不如找个靠谱的中医师好好把脉,毕竟在这场持久战里,调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