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肃中药饮片发展行情,从千年药乡到产业新风口

一归堂 2025-05-05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要说这两年哪类产业在甘肃闷声发大财,中药饮片绝对算一个,这个藏在深山里的"金疙瘩",正借着政策东风和市场需求,在陇原大地上掀起一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。

千年药乡的"家底"有多厚?

甘肃人都知道,咱们省的中药材种植可不是新鲜事,从定西岷县的当归到陇南文县的党参,从河西走廊的枸杞到甘南的羌活,这些道地药材在民间已经种了上百年,老药农常说:"全国中药看甘肃,甘肃中药看陇药",这话真不是吹牛。

去年我在陇西中药材市场转了一圈,好家伙,满街都是拉着板车卖药材的老乡,市场里当归堆得比人高,党参码得像小山,空气中飘着浓浓的药香味,当地商户老李告诉我:"现在每天光从这里发往全国的药材车就有二十多辆,其中大半都是加工好的饮片。"

政策红利如何"催熟"产业?

这两年国家中医药振兴政策像及时雨,甘肃直接把中药产业写进省级战略规划,2023年省里拿出真金白银,给种植户每亩补贴300块,建冷库、买烘干机还能申请专项补助,更绝的是,兰州新区搞了个"陇药产业园",入驻企业三年免租金,这谁扛得住?

我认识的张老板就是典型案例,原本在外地做药材生意的他,去年回乡投资建厂,政府帮忙协调贷款,还派技术员指导加工,现在他的当归饮片不仅进了同仁堂,还通过跨境电商卖到了东南亚。"以前卖原材像卖白菜,现在加工成饮片,利润翻着跟头涨。"老张边泡茶边算账,笑得眼睛眯成缝。

产业链上的"变形记"

过去甘肃药材就是个"原材料供应商",现在可不一样了,在渭源县的某个车间,我亲眼见到黄芪从土疙瘩变成精致饮片的全过程:清洗机去掉泥沙,切片机精准到0.5毫米,烘干机温控在55度,最后包装机抽真空锁鲜,车间主任说:"现在客户要求越来越细,切片厚度差0.1毫米都要返工。"

电商更是给行业插上翅膀,打开拼多多、抖音,"甘肃道地药材"直播间此起彼伏,9后主播小王每天对着镜头科普:"这是三年生的党参,切片后能看到菊花纹,泡水喝甘甜味浓......"他们店的养生茶包月销过万单,带着包装盒的精致饮片礼盒,中秋期间卖得比月饼还火。

暗流涌动的"成长烦恼"

别看现在风光,行业里也藏着隐忧,我在宕昌调研时发现,有些农户为了产量猛打农药,导致重金属超标,还有小作坊为了省钱,用硫磺熏蒸饮片,这种"毒中药"流到市场上,最终砸的是甘肃招牌。

更扎心的是品牌短板,走访多家药店,消费者指着饮片问:"这是哪里产的?"多数回答是"安徽货""河南造",咱们甘肃虽然产量占全国半壁江山,但论品牌知名度,还比不上某些中药材集散地,就像老家种苹果,明明品质顶尖,却总给别人贴牌。

破局之路在何方?

要突围就得玩点不一样的,最近听说兰州大学联合企业搞起了"分子指纹图谱"技术,给每种药材建基因档案,扫码就能查产地、看成分,还有企业开发了智能煎药壶,搭配甘肃饮片卖套餐,这招够聪明。

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"中药工业旅游",陇西某龙头企业搞了个透明工厂,游客能参观饮片生产线,现场体验制作手工丸剂,周末亲子游爆满,带孩子认药材、学炮制,既涨知识又带货,这波营销我给满分。

站在渭河源头的山坡上,看着漫山遍野的当归苗,突然想起老中医常说的那句话:"好药离不开好土地。"甘肃这方水土养出的道地药材,遇上产业升级的东风,或许真能走出"论斤卖"的尴尬,迎来"按克赚"的黄金时代,毕竟在健康中国的大趋势下,谁能守住质量底线,谁就能在万亿级市场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