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身边咳嗽的人越来越多,有人咳得脸红脖子粗,有人半夜咳到睡不着,还有人咳得胸口发闷……其实这些可能都是支气管炎在作怪!西医打针吃药见效快,但总感觉治标不治本,今天我就带大家看看中医是怎么分型调理支气管炎的,全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真本事!
急性支气管炎:外寒里热最常见
刚感冒几天就开始咳黄痰、嗓子疼?这多半是外寒裹着内热,老中医常说"寒包火",这时候既要散表寒又要清里热。
经典方子:麻杏石甘汤加减
- 麻黄3克(煎煮时撇浮沫)
- 杏仁9克(捶碎更容易出味)
- 生石膏15克(先煎20分钟)
- 甘草6克
加点芦根15克、鱼腥草12克,既能消炎又能化痰,记得趁热喝,喝完捂被子出点汗,寒气一散立马轻松!
慢性支气管炎:脾虚痰湿是根源
要是反复咳嗽好几年,白痰多得像泡泡,特别是早上起床最难受——这是典型的脾虚生痰,老慢支患者家里常备的"二陈汤"就得升级用法:
改良版二陈汤
- 陈皮10克(掰成小片)
- 半夏9克(姜水泡半小时)
- 茯苓15克(打成粉更易吸收)
- 甘草6克
再加黄芪15克补气,白术12克健脾,建议每周喝3次,连喝一个月,痰少了胃口也开了。
喘息型支气管炎:肺气肿的前兆信号
咳嗽带喘、胸闷像压石头?这说明痰阻肺络,气机不畅,老中医遇到这种情况会重点调"肺通气":
射干麻黄汤加减
- 射干12克(切片)
- 麻黄4克(小孩减半)
- 紫菀10克(去芯)
- 款冬花10克(揉碎)
加五味子6克收敛肺气,苏子9克降气平喘,煎药时放两碗水熬成一碗,早晚饭后温服,注意!哮喘发作期别急着补,先把痰浊排出去再说。
特殊类型:阴虚燥咳与痰瘀互结
- 阴虚型(干咳无痰,嗓子冒烟):
沙参麦冬汤变方:
- 北沙参15克(替代人参更温和)
- 玉竹12克(新鲜榨汁更好)
- 川贝粉3克(冲服)
加雪梨皮30克、藕节15克,滋阴又润肺,忌口辣椒、烧烤,多吃银耳莲子羹。
- 痰瘀型(久病带血丝,胸痛):
血府逐瘀汤合千金苇茎汤:
- 桃仁9克(打碎)
- 丹参15克(切片)
- 薏苡仁30克(炒黄)
- 冬瓜仁15克(捣碎)
这类患者要定期查CT,中药只能辅助不能耽误西医治疗。
儿童&老人:用药讲究"轻灵"
小儿支气管炎:
- 三岁以下用怀山药30克煮水
- 加少量百部6克(止咳不留邪)
- 陈皮3克(泡软剪碎)
绝对不用麻黄、细辛这类猛药,剂量精确到克!
老年人支气管炎:
- 太子参15克代替党参(不上火)
- 加枸杞12克护肝肾
- 橘红6克(鲜橘子皮晒干更佳)
老人咳嗽超过两周必须去医院,别光靠中药硬扛。
中药调理的三大黄金法则
- 煎药学问:
- 治咳药物多含挥发油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盖盖焖15分钟
- 滋补类文火慢炖1小时,倒出的药汁再兑热水续煎
- 药渣别扔!用来泡脚能巩固疗效
- 饮食禁忌:
- 忌牛奶(与中药成分结合易结块)
- 忌绿豆汤(解药性)
- 忌海鲜发物(加重痰湿)
可以多吃山药粥、蒸梨、蜂蜜萝卜(1岁以上才能吃蜂蜜)
- 环境调养:
- 湿度保持在50%-60%,太干放盆水
- 晨起开窗通风后再洗漱
- 雾霾天出门戴PM2.5口罩
真实案例分享
我邻居张大爷抽烟40年,每年冬天咳得下不来床,去年用蛤蚧定喘丸配合穴位贴敷(肺俞、膻中),现在能遛弯半小时不带喘的,还有个白领姑娘长期熬夜咳血丝,用百合固金汤加阿胶珠,三个月把肺部结节控制住了。
重要提醒:
- 中药需辨证施治,同病不同方
- 急性感染期该用抗生素别硬扛
- 连续服药两周无效立即就医
收藏这份攻略,下次咳嗽别再乱喝止咳糖浆啦!你家有没有祖传的治咳偏方?欢迎在评论区交流,点赞过万咱们下期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