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挖根秋采籽!老中医教你认时节挖对草药

一归堂 2025-05-05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"三月三,荠菜赛灵丹;九月九,茱萸泡酒香"——这句老家墙上的谚语,倒是把中草药采摘的时辰说得透亮,做了二十年采药郎,我发现老祖宗传下的节气口诀,比现在手机里的种植指南还管用,今儿咱就唠唠春秋两季该采哪些宝贝,这里面的门道可深着呢!

【春日掘金:藏在泥土里的养生密码】 惊蛰刚过,山脚下的野蔷薇还没抽条,我扛着药锄往林子里钻,这时候的柴胡根正蓄着天地灵气,您可别小看这灰褐色的干巴玩意儿,它可是退烧界的隐形冠军,记得那年小侄儿高烧不退,老郎中开的方子里就有柴胡,抓一把煮水喝下去,当晚就退了烧。

要说春日最金贵的,还得数三七,清明前后上山,拿竹签顺着叶脉标记记号,等端午前后雨水足了再开挖,挖的时候要像伺候新生儿似的轻手轻脚,整株药苗连土带着须子完整挖出来,有次新来的伙计毛手毛脚弄断了主根,老师傅气得直跺脚:"这是造孽啊!断根的三七就像折翼的凤凰,药效至少要打七折!"

蒲公英倒是皮实得很,谷雨前后漫山遍野都是,但要采就得赶早,等太阳晒蔫了叶片,苦味就重三分,我们这儿有个偏方,鲜嫩的蒲公英蘸酱吃,专治春天肝火旺,不过您可得留神,开花后的蒲公英就是风筝线,药性全跑到绒毛上了,这时候该收种子入药。

【秋风藏宝:枝头叶间皆是良方】 处暑过后,药房门口就开始排起长队,为啥?大家都等着买头茬金银花,这花儿娇气得很,清晨含苞待放时采摘最佳,太阳一出花骨朵开了,药效就跟着香气飘走了,有经验的采药人会备个湿布包,边摘边裹上,回家摊开阴干,这样才能保住那股清冽的凉意。

要说秋日重头戏,当属地黄,霜降前挖出的地黄叫生地,经过九蒸九晒变成黑乎乎的熟地黄,这可是滋阴补肾的圣品,去年帮邻居家挖地黄,铁锹下去溅起的泥点子还带着热气,刚出土的地黄嚼起来甜丝丝的,跟红薯似的,不过可别贪嘴,未经炮制的生地黄吃多了坏肚子。

老屋后那棵百年杏树最有良心,白露时分自动奉上一树杏仁,打下来的杏仁要分两边:表皮红褐的是苦杏仁,专治咳喘;表皮淡黄的是甜杏仁,炖汤最相宜,有回小孙子偷吃了半兜苦杏仁,吓得全家连夜送医院,自那以后我家杏仁都锁在最高层抽屉。

【四季轮回中的采药智慧】 其实古人采药讲究"春采茵陈夏采蒿,知母黄连秋采好",就拿艾草来说,端午节前后割的艾绒最细腻,用来做艾灸火力温和;要是等到七月流火时再采,叶子粗硬得像砂纸,熏穴位能烫出水泡来。

采药时辰也有门道,师祖留下的册子里写着:"寅时采参精神足,卯时割韭阳气升",去年试了试凌晨四点去采何首乌,露水还在叶片上打滚儿,挖出来的块根确实比晌午采的多两分胶质,不过这种折腾也就我们老药农受得住,普通人还是趁早市新鲜时候买靠谱。

现在年轻人总问啥时候采最好,我就指指院墙角的当归苗:"瞧见没?抽薹开花就要扔,药效全跑穗子上了。"他们瞪大眼睛的样子,倒让我想起三十年前自己追着师父问东问西的模样,这地里的长学问,还真得弯下腰杆,沾几回晨露才能明白。

(本文配图建议:春日带露水的柴胡根特写/秋季晾晒金银花场景/老药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