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师傅,这串硬邦邦的鳞片真是穿山甲的?"
二十年前跟着老药师实习时,我曾指着药房角落的黄褐色甲片满脸狐疑,老人眯眼一笑:"小丫头,这可是能通经络、消痈肿的宝贝,《本草纲目》里都写着呢。"彼时的我怎会想到,这张被历代医家奉为珍品的"甲珠",如今竟成了中药材里最敏感的话题之一。
甲珠到底是什么?
中药甲珠特指穿山甲的鳞甲,多取自其腹部鳞片,新鲜甲片呈半透明琥珀色,晒干后卷曲如珠,故得名"甲珠",老辈人常说"甲珠赛黄金",并非夸张——2019年某拍卖会上,一公斤野生甲珠曾拍出28万元高价,不过如今市面上流通的多为养殖穿山甲鳞片,价格仍高达每克30-50元。
(插入甲珠特写图:棕黄色卷曲鳞片在阳光下泛着珍珠光泽,旁置游标卡尺显示厚度约0.8mm)
从宫廷秘方到民间偏方
翻开《神农本草经》未见甲珠记载,倒是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里首次出现"鲮鲤甲"(穿山甲别称),故宫博物院藏清代药方显示,慈禧太后曾用甲珠配伍麝香治疗风湿痹痛,民国时期上海药行记载,上等甲珠专供租界洋人治痛风,次品才流入中医馆。
我曾在云南走访过百岁苗医,老人颤巍巍掏出祖传药葫芦,里头装着磨成粉的甲珠:"跌打损伤外敷,乳腺不通就冲水送服,祖宗用了三百年......"话音未落,门外突然传来护林员的喇叭声,原来这片山林正是穿山甲保护区。
现代医疗VS传统智慧
广州中医药大学最新研究显示,甲珠主要成分为β-角蛋白,确有抗炎镇痛作用,但尴尬的是,相同剂量下,水牛角提取液能达到80%相似效果,更讽刺的是,我国每年合法进口的养殖甲珠不足1吨,而传统配方需求量超10吨。
去年在亳州药材市场暗访时,有档口老板悄悄塞给我张名片:"要真货?冷库里有批东南亚来的,微信付款明天送到。"转身却见市场监管人员正在查封隔壁摊位的染色猪蹄甲——这些假货泡过双氧水后,外观与真甲珠极其相似。
替代方案在哪里?
其实古人早就留了退路。《千金方》记载"无鲮鲤则以鳖甲代之",现代医师更多采用王不留行、地龙等组合替代,香港浸会大学研发的"通乳宝"颗粒,用蜂房提取物替代甲珠,临床效果相差无几,但老派中医摇头:"缺了甲珠,药引子就不灵了。"
(插入对比图:左侧甲珠粉末呈淡黄色,右侧猪蹄甲粉末偏白,放大镜下可见植物性杂质)
夹缝中的传承者
杭州某老字号药房掌柜跟我算过账:坚持用合法甲珠,成本涨三倍;改用替代品,百年招牌恐遭质疑,更无奈的是,年轻中医开方时往往跳过这味药——"患者听到穿山甲就紧张,宁可多抓三副药"。
如今再访当年实习的药房,曾经摆甲珠的檀木匣已换成玻璃展柜,标签写着"标本展示请勿触碰",阳光透过窗棂照在那些卷曲的鳞片上,恍惚间仿佛看见千百年来,无数医者与生灵在这片土地上的纠缠与和解。
后记:
写下这些文字时,电脑旁正放着新收到的合法甲珠样品,抚摸着温润的鳞片,突然想起那个苗医老人的话:"山神的礼物,要用敬畏的心接住。"或许我们这代人的使命,就是找到让传统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