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后台总有人问"牛皮癣药浴到底有没有用?"作为一个被皮肤科折腾了八年的老病号,今天咱就掰开揉碎讲讲这潭深水,去年三伏天我在中医院泡药浴时,隔壁床的大哥浑身像煮熟的龙虾似的,大夫拿着棉签边戳边说"你这鳞屑厚得能当铠甲",这话听着扎心却让我记牢了中药浴的门道。
要说这药浴的渊源,还得从三年前那个雨天说起,当时脖颈突然爆发红斑,西医开的激素药膏越抹越糟,邻居张婶塞给我个泛黄的小本子,上面歪歪扭扭记着"苦参30g、蛇床子20g",还说她女婿在县中医院抓药时偷瞄来的方子,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,我蹲在灶台前熬出第一锅墨绿色药汤,那股子呛人的草药味至今想起来还犯恶心。
没想到泡到第七天,原本连成片的红疹竟开始蜕皮,最神奇的是关节褶皱处那些年顽固的银白色鳞屑,泡完药浴用浮石轻轻一刮就往下掉,现在每次路过浴室看见挂着的艾草捆,都忍不住想起当初跪在浴缸边上搓澡的狼狈样——膝盖红肿得像馒头,手指缝里全是褐色的药渣。
这些年跑遍大小诊所,发现真正有效的药浴方子都有三个共性:药材必含透骨草打底,水温恒定在40-42度之间,泡完后必须立刻擦干涂凡士林,上个月遇见退休的刘教授,他摸着我的皮损部位摇头:"你们这些年轻人图省事,药浴时间不足十分钟顶啥用?"这才恍然大悟,当年在老家泡两个小时都不嫌长的土法子才是正解。
市面上那些打着"祖传秘方"旗号的药包可得瞪大眼睛,上周闺蜜网购的"特效药浴粉",拆开竟是染得绿幽幽的不明粉末,老中医教我个笨办法:买药材别贪便宜,当归要选甘肃产的油润切片,艾叶得挑端午前后收的陈货,有次在药材市场亲眼看见商贩往皂角里掺石灰,吓得我赶紧把刚买的土茯苓扔了。
泡药浴的讲究可多了去了,头次泡的人准被烫得跳脚,水温计绝对是必须的,有次我逞能调了45度,结果背上烫出棋盘格样的红印,现在学聪明了,先用手腕试温,再加两勺白酒调和药性,记得去年冬天泡完出门忘戴帽子,寒风一吹头皮痒得差点挠出血,这才明白药浴后保暖比泡澡还重要。
这些年收集的偏方够开间诊所,有个东北大哥贡献的方子特别狠:生川乌配生姜汁捈患处,说是以毒攻毒,还有个广州阿婆教的岭南方,居然要加木鳖子磨汁,吓得我赶紧查手机——原来这玩意儿有小毒,现在我的药柜里常备着三套基础方:急性期用黄柏+马齿苋消炎,稳定期换成首乌藤+鸡血藤养肤,秋冬干燥就靠杏仁+白鲜皮润燥。
说到底药浴只是辅助疗法,该忌口的绝不能含糊,有阵子偷吃羊肉火锅,第二天皮损就红得像关公脸,现在养成随身带试纸的习惯,吃任何东西前先测PH值,碱性食物碰都不碰,配合着每天八段锦锻炼,出汗后再泡药浴,效果比单纯泡澡强十倍。
最近发现个新大陆:某音上教药浴按摩手法的主播,跟着学了半月,终于搞懂为什么别人泡完皮肤透亮自己却总发灰——原来搓澡方向大有讲究,顺时针打圈才能疏通经络,现在边泡澡边刷手机,跟着主播喊"推三焦经",倒治好了多年的失眠毛病。
最后给新手提个醒:药浴不是泡酸菜,药材千万别反复煮,上周图省事把二煎药汁又倒回桶里,结果泡完瘙痒难忍,老师傅说这是"药气耗尽反噬肌肤",吓得我现在严格遵循"一煎内服二煎洗"的古训,看着浴室墙上贴着的二十四节气养生表,突然觉得和牛皮癣斗智斗勇这些年,倒成了半个养生专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