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亩中药材烂在地里!药农含泪哭诉,这堆救命草咋就成了烫手山芋?

一归堂 2025-05-05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老张,你这当归再不挖可就烂在地里了!"村支书李大山骑着摩托冲进山沟时,五十六岁的老张正蹲在药田边抽旱烟,他望着雾霭中连绵的苍山,脚边堆积如山的当归苗已经发出霉味,像极了此刻堵在心口的石头。

在云南怒江峡谷深处,这个叫青岩坪的寨子正在经历最寒冷的春天,三百多户药农家的阁楼上,成捆的重楼、云木香、秦艽堆得屋顶都要掀翻,而这些本该撑起全家一年生计的药材,此刻却成了无人问津的"定时炸弹"。

"去年这时候,浙江的药商把卡车直接开到地头抢货。"老张掐断烟蒂,粗糙的手指捏碎一株发霉的当归,"现在收购价跌得比山里的溪水还快,去年二十块一斤的重楼,今年三块钱都没人要。"他身后的木板房里,墙角的竹筐里躺着几包发霉的三七,这是给老伴治风湿关节炎准备的,现在倒成了最讽刺的存在。

这场危机绝非青岩坪独有,从东北的人参到华南的广藿香,从云贵高原的天麻到太行山的连翘,整个中药材产业链正经历着十年未遇的"寒潮",据某中药材交易中心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滞销药材库存超80万吨,涉及200多个品种,无数药农的血汗钱正随着药材的霉变悄然流逝。

疯长的"黄金苗"为何成了"致命草"

十年前,当浙江商人王老板第一次开着奔驰进寨时,青岩坪人以为看到了财神爷,他指着山沟里零星的野生重楼说:"这宝贝在城里能卖黄金价!"老张记得那天,寨子里杀了三头猪,家家户户都捧着土碗酒敬这位"活菩萨"。

在暴利诱惑下,原本种苞谷的陡坡改种重楼,房前屋后的自留地全栽上了云木香,政府补贴的育苗棚拔地而起,扶贫干部送来的种植手册摞得半人高,到2018年,全寨中药材种植面积暴涨50倍,家家户户都盘算着"三年买房五年买楼"的美梦。

但市场从来不会等人,当第一批重楼上市时,药商们突然集体消失,老张蹲在地头,看着满山的药材直叹气(视觉中国 图)

"他们就像闻到腥味的猫,来得快去得也快。"老张现在才明白,当年王老板夸下的海口,不过是看准了扶贫政策的东风,当国家补贴退潮,资本便迅速转移战场,留下满山的"黄金苗"在风中凌乱。

中间商的"阴阳账本"

在安徽亳州药材市场,四十九岁的经纪人老周正在茶楼里"打太极",他的手机同时连着三个微信群:药农群、药商群、炒家群,每当有新货上市,他就像走钢丝般在三方之间周旋。

"药农说成本价八块,药商压到三块,炒家暗中抬到十块。"老周掀开茶杯盖撇着沫儿,"最后成交价永远是个迷,反正吃亏的总是种地的。"他抽屉里锁着六本账册,记录着这些年中药材市场的尔虞我诈。

这种畸形的交易模式在各大药材市场已成潜规则,当供过于求时,药商会联合压价,甚至故意制造"质量门"——去年某地黄芩被检出农药残留,其实就是低价收购的幌子,而当市场紧缺时,炒家又会囤积居奇,把三七炒成"软黄金"。

信息差里的生死劫

在青岩坪寨子的墙上,还贴着去年县里发的"中药材种植致富经",老张苦笑着撕下半张泛黄的纸:"要是早知道这些信息都是过期的,当初就该多种点老品种苞谷。"

这种信息滞后效应在中药材行业尤为明显,当某个品种价格飙升,往往要三年后产能才释放,而药农得到的信息,多数来自两年前的行情,更致命的是,种植技术培训总在强调"规模化",却没人教他们如何预判市场风险。

"我们就像蒙眼拉磨的驴,以为转圈就是前进。"寨子里唯一的高中生小陈毕业后留在村里搞电商,他举着手机直播卖货时才发现,城里人根本不认识这些"救命草",镜头前,他捧着株百年老参讲解功效,观看人数始终停留在个位数。

破局之路在何方

黎明前的黑暗往往孕育着新生,在四川彭州,丹参种植大户王德发正在试验"订单农业"新模式,他与药企签订三年采购协议,按照企业要求的有机标准种植,虽然产量降低20%,但利润反而比传统种植翻了一番。

"以前拼数量,现在拼质量。"王德发带着记者参观他的"数字药田",土壤湿度、光照强度、病虫害预警全都实时传输到药企监控中心,这种"私人定制"模式正在多地推广,让药农从"赌徒"变成"工匠"。

而在电商平台上,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发生,浙江磐安的"药二代"杨帆通过短视频科普中药材知识,把普通的金银花包装成"抗疫茶包",三个月带货200吨,更重要的是,他教会粉丝辨别真伪优劣,让传统药材焕发新生命。

站在青岩坪的山梁上,老张看着儿子直播卖山货的背影若有所思,山风掠过药材垛,带来若有若无的苦香,或许正如老中医所说:"药材本是百草精,莫让铜臭遮药性。"当暴利泡沫消散,留下的终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