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说2015年的中原大地有啥热闹事儿,郑州中药材交易会绝对算得上一号,那年秋天,来自全国甚至东南亚的药商、老中医、种植大户挤爆了郑州CBD的展馆,场面活脱脱像武侠小说里的"华山论剑",不过这儿比拼的不是武功,而是谁家的药材地道、谁家的炮制手艺更绝。
药材界的"双十一"购物节 那年我跟着师傅去凑热闹,刚进展馆就被扑面而来的草药香呛得打了个喷嚏,展厅里五颜六色的药材堆得像小山,当归黄芪这些常见货色倒是其次,最抓眼球的是些稀奇古怪的东西:西藏那曲的冬虫夏草根根金黄透亮,云南文山的三七切开断面像大理石纹,还有种叫"蕲艾"的艾草,据说是李时珍老家特产,点燃后烟都不带呛人的。
药商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,"正宗长白山人参""安溪石斛鲜货"的喊声跟菜市场似的,有个戴斗笠的老农扛着袋茯苓,现场演示用铁棒敲出"咚咚"声,说这才是好茯苓该有的瓷实劲儿,我们师傅捏了捏他家的党参,点头说"驴皮胶熬汤确实够劲"。
老药工的绝活秀 展会最热闹的角落总围着一群人,原来是看老师傅们露手艺,七十多岁的王老头坐镇切片台,左手按着晒干的鹿茸,右手刀光一闪,薄如蝉翼的片儿雪花般落在绸布上,旁边熬膏药的大灶台前,两个壮汉抡着木锹翻搅黑褐色的膏体,热气蒸得他们满脸通红,倒像武侠片里的炼丹场景。
最绝的是个安徽来的"炒药西施",穿着蓝布衫在铁锅里翻炒决明子,她边翻边念叨:"火候不到苦味出不来,过了又焦了药性。"炒好的决明子乌溜溜泛着油光,抓一把放嘴里嚼,果然比药店买的香得多,师傅偷偷跟我说,这种手工炒制的药材,现在比熊猫粪还金贵。
药市里的江湖恩怨 展会后半段突然热闹得不对劲,原来几家大药企的采购经理在争抢同一批野山参,东北参农带来的二十斤"八年限"人参,转眼就被抬到天价,我亲眼看见两个老板为了两盒石斛枫斗,差点要甩钞票砸场子,这场景让我想起古玩市场里抢宝贝的架势。
不过也有暖心的画面,云南来的傈僳族姑娘不会说普通话,比划着展示她的重楼(七叶一枝花),个药商看她着急,用计算器打字谈价钱,最后还多给了两百块当路费,师傅说这就叫"药商江湖",既要斗智斗勇,也得讲点义气。
藏在地摊里的宝藏 正馆逛腻了,我们溜达到露天摊位,这里才是真·民间高手聚集地,有位白发大爷守着堆灰扑扑的石头,说是"麦饭石",泡水能治消化不良,试喝了一口,居然真有点甜丝丝,还有个瘸腿大叔卖"八月札",就是长得像香蕉的野果,他说用猪油煎着吃,专治小孩积食。
最意外的是买到包"六耳苓",看起来像发霉的木耳,却是治疗中耳炎的奇药,摊主神秘兮兮说:"这是雷劈过的老树菇,平常人我不告诉他。"虽然不知道真假,但冲着这股江湖气,还是乐呵呵地掏了钱。
余震与新生 展会最后一天突然下雨,药商们盖药材的油布还没铺好,河南电视台的摄像机就怼上来采访,师傅被逮着说了几句"中药现代化要保留传统精髓",第二天居然登上了地方新闻,更没想到的是,当年参展的几个年轻人后来搞起了电商,把黄芪切片做成养生茶在网上卖爆了。
现在回想起来,2015年的那场交易会就像中医药的微缩生态圈,有人举着放大镜挑拣药材,有人用手机直播炮制过程,老辈人守着百年传承,新人琢磨着互联网+,那些弥漫在展馆里的草药香,到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呛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