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整理药箱时翻出包陈年薏米,突然想起那些带着"米"字的中药材,老辈人常说"五谷为养,杂粮入药",可别小看这些带"米"字的药材,它们藏着不少养生门道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位"姓米"的中药界老朋友,说不定你家厨房就藏着几味。
【晨起一碗蜜蒙花,还你明亮双眸】 说起护眼的中药,很多人知道枸杞菊花,却不知岭南人家祖传的护眼神器是蜜蒙花,这味药材原名其实叫"密蒙花",因花朵细密如蒙着薄纱得名,民间叫着顺口就成了"蜜蒙花",每年春末,广西十万大山的布依族阿婆都会背着竹篓进山采收,新鲜花朵摊在芭蕉叶上晾晒,阳光把淡黄花瓣染成琥珀色,阵阵清香能飘半条街。
别看它娇嫩,却是实打实的"眼科圣药",我邻居王婶年轻时绣花伤了视力,老中医就让她每天用蜜蒙花泡茶,配上野菊花蒸热敷眼,坚持半年后,连老花镜都摘了,现代研究发现,这种小黄花富含刺槐素和槲皮素,能改善眼底血液循环,特别适合手机族缓解视疲劳,下次熬夜后不妨抓一小撮,沸水焖泡五分钟,看着金黄茶汤在玻璃杯里舒展,袅袅热气裹着蜜香,比眼药水滋润多了。
【会"喝水"的米泔水,解毒有妙招】 要说最接地气的米氏中药,当属家家灶台边的米泔水,记得小时候见奶奶淘米总要把浑浊的淘米水留着,当时不懂,现在才明白这其中的门道,中医认为米泔水味甘性凉,能清热止渴、解毒除烦,《本草纲目》里就记载它治霍乱烦躁,去年朋友小张吃海鲜中毒,又吐又泄,急诊室出来后老太太让他喝温米泔水,说是给肠道"冲澡",果然喝了两碗就缓过来了。
现在才知道,米泔水含有淀粉分解产生的糊精,能在胃黏膜形成保护层,不过要提醒的是,现在用的都是精米,淘米水太清澈反而没药效,最好用糙米二次过滤的水,夏天煮绿豆汤时加半碗米泔水同煮,解毒效果更好,但体寒的人要慎用,就像我家老爷子喝完总喊肚子凉,后来改成炒米泡水喝就舒服多了。
【厨房里的千年人参——锅巴药】 都说"焦香入脾",锅里那层金黄的饭焦其实是味良药,南宋《琐碎录》记载,朱元璋落难时饿晕在农家,被喂了锅巴煮的焦米汤救活,登基后赐名"天下第一补物",现在中药房的"焦三仙"(焦山楂、焦神曲、焦麦芽)里,就有焦米的身影,小孩积食不消化,抓把粳米炒至棕黄,煮水给孩子喝,比消食片温和得多。
去年我去安徽宏村采风,看见村民家屋檐下挂着整串的焦锅巴,女主人说这是给坐月子媳妇准备的,焦锅巴煮红糖水既能补气血,又能吸附恶露,不过要提醒的是,工业社会后的锅巴可不算数,必须是柴火铁锅慢慢烘出来的才有效,现在超市卖的"锅巴零食"加了一堆调料,反倒失去了药性。
【长在石头上的"米"——地衣类奇药】 浙南山区有种奇特的药材叫"石耳",看起来像岩石上长的黑米粒,采药人腰系麻绳吊在悬崖上采集,晨雾未散时扣下的石耳最珍贵,这味药专治肺热咳嗽,李时珍说它"清肺降火,胜似石斛",前几年我肺炎久咳,老中医开了石耳炖瘦肉,那股矿物般的甘苦味确实独特,连喝三天喉咙就不痒了。
同类的还有"云母粉",其实是某些贝壳类药材研磨的粉末,古代富贵人家拿它拌粥养颜,不过这些矿物类药材现在很少用了,倒是云南苗寨还在用"岩米"——一种长在石灰岩上的苔藓,捣碎外敷治刀伤,据说止血效果比云南白药还好。
【米酒入药,南北各有妙方】 最后说说大家熟悉的醪糟,北方叫甜酒酿,南方称糯米酒,其实都是药引子,张仲景的"当归四逆汤"就要加一勺温好的醪糟,借着酒力把药性往四肢末梢送,我们四川人冬天爱喝的"醪糟蛋花汤",就是古方演变来的,产妇喝能催乳,老人喝能通血脉,但高血压患者要少碰,毕竟含酒精呢。
前阵子拜访武汉的老中医,他教了个偏方:痛经时用醪糟煮艾叶,打入荷包蛋,趁热喝下去发汗,原理很简单,米酒活血,艾叶暖宫,比止痛药温和多了,不过现在市面上的瓶装米酒多是勾兑的,真正入药还得自己在家酿,糯米蒸好拌酒曲,陶罐密封三天,掀开时那阵酒香才正宗。
这些带"米"字的中药,有的躺在药店抽屉里,有的就藏在咱们的灶台边,它们不像人参灵芝那般贵重,却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中国人的健康,下次做饭时看到淘米水、锅巴,可别再随手倒掉,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养生智慧,可比保健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