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张哥,你家的元胡今年品相真好!"收购商老李蹲在地头,手指捻着刚挖出的药材,"比去年多卖两成价没问题!"这样的场景在汉中秦岭深处的药材种植基地里每天都在上演,作为长江以北最大的道地药材主产区,汉中中药材收购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"金杠杆"。
秦巴山里的"绿色银行" 清晨五点的汉中市佛坪县大河坝镇,浓雾还裹着山尖,药农老周已经背着竹篓钻进自家柴胡田,露水打湿的裤脚沾满黄土。"这批三年生的柴胡可是抢手货",他随手掰断根茎,断面渗出油亮的金黄色,"收购站昨天刚打电话,每公斤又涨了5毛钱"。
像老周这样的药农,在汉中还有12万,依托秦巴山区独特的垂直气候,这里孕育出3800多种药用植物,其中天麻、杜仲、元胡、柴胡等道地药材年产量占全国三成,在城固县江湾村,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着猪苓,这种喜阴的菌类药材每亩年收益能到4万元。
收购江湖的"暗潮涌动" "今年收药的外地车比往年多了三成",在汉中做了二十年药材经纪的老陈指着院外排队的豫A牌照货车,随着中药材价格指数持续走高,各路资本嗅到了商机,河南亳州药商开着冷链车直接进山,安徽亳州、广东清平的采购代表常驻汉中,连拼多多、抖音电商也派专员蹲点直播基地。
但热闹背后藏着风险,2022年秋天,略阳县某合作社30吨天麻因农药残留超标被拒收,血本无归的惨剧至今让人心颤。"现在药农都学精了",汉中市农业局小王说,"看到穿白大褂的检测员进村,比见到收购商还激动"。
产业链上的"七十二变" 在陕西康源药业的现代化车间里,全自动分拣线正将天麻按大小分级,总经理王明阳指着电子屏介绍:"从药农手里收的鲜货,经过清洗、蒸制、烘干,身价能翻四倍。"这家企业带动周边2000多农户,光包装环节每天就要临时工80人。
更精妙的转化在下游,汉中经开区的中药产业园里,修正药业的提取车间飘着浓郁药香,柴胡皂苷、天麻素等提取物通过管道直送制药车间,而在电商平台上,"汉八味"养生茶包月销过万单,杜仲雄花茶成了都市白领的新宠。
藏在山沟里的"新钱景" "别小看这株重楼"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驻汉中专家张教授拨开腐殖土,"野生变家种的技术突破后,每亩产值能到20万",在留坝县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,重楼、黄精与松树共生,模拟野生环境的种植模式让收购价比普通药材高出三倍。
年轻人也在改变游戏规则,95后返乡创业的刘婷用手机管理着500亩苍术种植基地,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,她开发的"药材溯源"小程序,让收购商扫码就能看到施肥记录,"现在优质优价不再是空话"。
破局之路在何方? 虽然前景光明,隐忧依然存在,汉中中药材加工转化率仅42%,大量原料仍以初级形态外销,某次药材交流会上,本地企业负责人苦笑:"云南来的三七粉把我们的天麻片压得喘不过气",更棘手的是品牌建设,"汉八味"虽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,但在普通消费者心中认知度还不如人参、枸杞。
转机正在发生,223年汉中市政府联合京东健康启动"秦巴药库"计划,30个道地品种入驻线上专区,在南郑区,中药材观光工厂开始接待研学团队,孩子们亲手制作艾条的场景成了网红打卡点。
站在汉中褒国古镇的观景台俯瞰,层层叠叠的梯田里,元胡花海如紫色波浪起伏,这个曾靠山吃山的贫困地区,如今靠着千年本草智慧闯出新天地,当药农老周数着卖柴胡的钞票时,或许不会想到,他经手的药材正在千里之外的现代制药厂里,变成守护千万人健康的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