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当年骑着自行车挨家送药的赤脚医生,谁能想到后来成了国医大师?"在江苏南通的小巷深处,95岁高龄的朱良春仍保持着每日摸脉问诊的习惯,这位让中医药界集体致敬的泰斗级人物,用七十载光阴书写了一部活生生的"中药涅槃史"。
草根出身的中医革命家 1938年的秋天,17岁的朱良春跟着挑药担的老师傅穿行在如皋乡间,彼时的中药铺里,犀角、羚羊角这些名贵药材锁在玻璃柜里,而寻常百姓看病却要勒紧裤腰带,这个场景像根刺扎在他心里,多年后他研发出"复肝散"时,特意选用垂盆草、田基黄这些田间地头的草药,"要让穷人也能吃得上中药"。
在南通中医院旧址,至今流传着"三块豆腐账"的故事,上世纪六十年代物资匮乏,朱老带着学生用咸豆腐卤炮制虫类药物,用豆腐渣培育蝉蜕幼虫,硬是在饥荒年代撑起了医院的中药供应,这种"土法炼钢"的智慧,后来演变成著名的"朱氏虫药疗法"。
虫类药物的破局者 2016年春天,一位上海来的红斑狼疮患者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朱老,当时她全身关节变形,西医激素治疗已导致股骨头坏死,朱老开出的药方里有蜈蚣、全蝎、蕲蛇三味虫药,患者当场吓哭,谁料三个月后,这个曾被判定要坐轮椅的年轻人竟能自行走进诊室。
"虫类药物就像中药里的特种兵。"朱老总是这样比喻,他打破"虫药有毒不敢用"的禁忌,首创"培补肾阳以治本,祛风除湿以治标"的配伍原则,如今他研制的"益肾蠲痹丸"每年帮助上万名风湿病患者,其中最关键的蜂房、地龙、乌梢蛇被称为"朱氏三剑客"。
让中药回归烟火气的匠人 在朱老家中的书房,整整一面墙的抽屉里藏着他的"百宝箱"——用旧报纸包着的野菊花、装着自酿药酒的可乐瓶、标注着采集日期的蟾酥,老人总说:"中药不是实验室里的标本,得沾着露水带着土气。"
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"五朵金花"的故事,五年前朱老偶然发现建筑工地上的五朵蒲公英长势异常,采回来晒干后配入肝炎患者的药方,效果出奇的好,现在每到春天,都有老患者自发去郊外给朱老采药,这种医患情谊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显得尤为珍贵。
跨越时代的中药智慧 当年轻中医还在争论"中西医结合"时,朱老早已在实践中找到了平衡点,他发明的"季德胜蛇药片"改良配方,既保留了传统解毒功效,又通过现代工艺去除重金属残留,有次电视台采访,镜头扫过他办公桌上的计算器,旁边摊着《本草纲目》手抄笔记,这画面恰是他一生的写照。
去年冬天,朱老悄悄把珍藏的1958年版《中药大辞典》捐给了家乡卫生院,扉页上有他用毛笔写的注脚:"中药之道,贵在活学,莫被典籍框住手脚,要敢让草木说话。"这句话成了无数中医学子的座右铭。
如今走在南通的街头巷尾,常能闻到熟悉的药香——那是朱良春中药馆在熬制代茶饮,从当年的赤脚医生到如今的国医大师,朱老用一辈子证明:真正的中药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物,而是扎根泥土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