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中医揭秘,这5个祛湿健脾的中药方,试过的人都说灵!

一归堂 2025-05-05 科普健康 1605 0
A⁺AA⁻

"最近总感觉身子沉得像灌了铅,舌头一伸全是齿痕,上厕所大便黏马桶......"这话听着是不是特别耳熟?十个人里有八个都中过"湿气重"的招!要说祛湿健脾,老祖宗留下的中药方子可太灵了,今天就给大家扒一扒那些经过千百年验证的实用药方。

【湿气重的毛病到底从哪来】 咱们先得搞清楚这个"湿"是咋回事,就像梅雨季节墙壁上挂水珠,人体内的湿气也是因为脾胃运化不利,水液代谢失常导致的,脾主运化,好比家里的抽水机,这机器一罢工,水湿就会在身体里泛滥成灾,这时候就会出现头昏脑胀、四肢酸懒、肚子胀气、大便不成形这些典型症状。

【千古第一健脾方:四君子汤】 说到补脾,绕不开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里的四君子汤,这方子就四味药——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,刚好对应"君、臣、佐、使"的配伍原则,人参像加油站给脾脏充电,白术负责烘干体内水湿,茯苓把多余水分利出去,甘草调和诸药,特别适合那种吃饭不香、说话有气无力、面色蜡黄的人,现在很多人用党参代替人参,效果也不差,成本还低。

【水肿型体质必备:五苓散】 要是早上起来眼皮肿、小腿按下去有坑,就得试试张仲景的五苓散,猪苓、泽泻、白术、茯苓、桂枝这五兄弟联手,专门对付水湿停滞,特别是下雨天浑身酸痛、头重脚轻的时候,煮一碗五苓散茶(各抓3-5克沸水泡),喝下去就像给身体开了除湿机,不过这方子偏利水,舌苔干燥的阴虚体质要慎用。

【懒人救星:参苓白术散】 上班族总抱怨没时间熬中药,那现成的参苓白术散必须安排上,这个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的方子,把补脾的白术、山药,祛湿的茯苓、薏仁,还有养肺的莲子、砂仁全揉在一起,每天两勺冲着喝,特别适合久坐办公室、肚子赘肉多、总觉得累的"三伏天必湿"体质,注意要用开水冲泡,不然山药粉容易结块。

【口臭救星:藿香正气散】 有些人明明没吃蒜,却整天嘴里发粘有异味,这多是脾胃被湿浊困住的信号,藿香正气散里的藿香、紫苏就像清洁剂,能把肠胃里的浊气扫出门,尤其适合暑天贪凉喝冷饮后,出现上吐下泻、肚子咕噜响的情况,现在还有软胶囊剂型,出门应酬包里揣着特别方便。

【顽固湿气克星:二陈汤加减】 要是上面这些法子都不管用,就得搬出治痰湿的祖师爷级方子——二陈汤,半夏、陈皮、茯苓、甘草四味药,专治那种舌苔厚腻、喉咙总有痰、怎么减肥都瘦不下来的痰湿体质,现在中医院常在这个基础方上加苍术、厚朴,做成加强版的"平胃散合二陈汤",对付反复发作的老湿气特别见效。

【日常祛湿小绝招】 药补不如食补,平时可以多吃点芡实炖排骨、山药小米粥、红豆薏米水,但记住红豆要选细长的赤小豆,薏米必须炒过才能祛湿不走偏,办公室里备点陈皮普洱茶,既提神又化痰湿,每天晚上搓热手掌摩腹5分钟,从胸口一直推到丹田,相当于给脾胃做按摩。

最后提醒一句,中药讲究辨证施治,这些经典方子虽然安全,但长期服用前最好找中医师把把关,毕竟有人湿热、有人寒湿,搞错了方向反而伤身,收藏好这些传世药方,下次再感觉身体沉重、没精神的时候,就知道该怎么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