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转凉,后台总有人问:"手脚冰凉怎么办?""风吹头疼怎么破?"其实咱们老祖宗早就把驱风散寒的法子写在医书里了,今天就给大家唠唠那些暖遍全身的中药良方,看完记得转发给怕冷的亲朋好友!
【藏在厨房里的驱寒高手】 要说最接地气的驱寒药,当属生姜,记得小时候着凉肚子疼,奶奶总会切几片姜煮红糖水,这辣乎乎的热汤下肚,打几个嗝就能感觉寒气从脚底往外冒,现在才知道,生姜里的姜辣素就像身体里的小火炉,既能温暖肠胃,又能发汗解表,平时受凉鼻塞,含片糖姜片比吃药还管用。
去年邻居张姐风寒感冒,我给她支了个土方子:生姜5片+葱白3根+紫苏叶10克,煮水喝,第二天就听见她家飘出葱花饼的香味,说是出了身透汗,整个人都活络了,这搭配绝了,葱白通阳,紫苏散寒,三味药食材随手可得。
【泡脚桶里的养生密码】 艾叶真是个宝贝!我们办公室的小王常年手脚冰凉,自从入秋开始用艾叶泡脚,现在天天喊着"脚底冒热气",具体方法特别简单:干艾叶50克(药店买的那种艾绒更好),开水冲泡后加温水,泡到额头微微冒汗就行,要是加上花椒20粒、红花5克,那就是升级版的祛湿驱寒套餐。
有次去乡下采风,看见农户用艾草煮鸡蛋,鸡蛋壳都被染成淡青色,吃起来带着淡淡的草药香,女主人说月子里的女人都要吃这个,祛风补血,现在想想,这不就是天然的产后调理方吗?
【关节疼痛有妙招】 家里长辈总说"老寒腿"难治,其实桂枝是个好帮手,前年我爸膝盖遇冷就疼,中医师开了个简便方:桂枝15克+威灵仙10克,煎汤熏洗患处,刚开始他还嫌麻烦,用了两周就离不开了,现在每天边看电视边热敷,说像揣着个小暖炉。
有个有趣的发现:菜市场卖调料的摊位,肉桂粉比桂枝便宜大半,其实两者功效相通,炖肉时多加两勺肉桂粉,既能调味又能温经通络,上次闺蜜痛经,我教她用肉桂粉冲热牛奶,她说比止痛药管用多了。
【意想不到的驱寒穴位】 说到中药驱寒,不得不提艾灸,去年体检查出肾阳虚,中医师教我每天用艾条灸足三里,刚开始烫得直缩脚,坚持一周反而上瘾了,现在办公室常备迷你艾灸盒,午休时偷偷灸十分钟,整个下午精神倍爽。
还有个懒人法:把粗盐炒热装布袋里,哪疼敷哪,我妈的颈椎病就是这么治好的,每天晚上追剧时往脖子后面一搁,盐袋慢慢降温的过程特别舒服,这招特别适合不爱吃药的年轻人,我家表弟就这么戒掉了贴膏药的习惯。
【药食同源的智慧】 广东人爱喝的当归生姜羊肉汤,其实是经典的温补方,上个月试着做了改良版:羊排焯水后加当归10克、生姜6片、红枣8颗,炖两小时连汤带肉吃了三天,不仅手脚不冰了,脸色都红润不少,关键是要把汤面上的浮油撇干净,不然太腻喝不下。
北方朋友可以试试五香粉驱寒,茴香、八角、桂皮这些调料,炒菜时多放点不仅能去腥,还能暖胃散寒,特别是冬天包饺子,馅里拌点十三香,吃完浑身热乎乎的。
【注意事项别忽视】 虽然这些方法都是老经验,但也要因人而异,像阴虚火旺的朋友,吃多了生姜可能会上火,孕妇用艾叶要谨慎,最好问过大夫再试,还有糖尿病人泡脚水温别超过40度,否则容易烫伤。
最后提醒大家,这些偏方适合日常保健,如果已经发烧咳嗽,还是要及时看医生,毕竟中药讲究辨证施治,用对了是宝,用错了可能适得其反。
天冷了别光想着秋裤,试试这些老祖宗的驱寒智慧,与其花大价钱买保健品,不如去药店抓点药材,回家煮杯热茶,泡个脚,让温暖从脚底升到心窝,毕竟有些病不是治不好,而是没找对方法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