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城深山藏药宝!这些地道中药材你认识几个?

一归堂 2025-05-04 科普健康 1602 0
A⁺AA⁻

太子参:宣城人的"土黄金"

第一次听说太子参,还以为是"太子爷才能吃的补品",后来才知道,这名字源于明代皇室贡品的身份,宣城种植太子参的历史能追溯到清朝,尤其是泾县、旌德的山区,砂壤土配上云雾雨水,种出来的太子参个头均匀、药效温和,是夏季补气的首选。

当地人常说:"小孩体虚就喝太子参汤",现在更成了养生茶里的常客,很多药企直接来村里收鲜货,去年隔壁王叔家三亩地,采收季每天都有车堵在院门口,这生意比种水稻划算多了!


黄精:山里的"不老仙草"

在宣城的山沟沟里,黄精就像野草一样疯长,但别小看它!九蒸九晒后的黄精能润肺补肾,《本草纲目》里都说它是"仙人余粮",广德县的野生黄精品质最绝,糖分足、纤维少,炖肉时丢几块,连汤都带着蜜香。

现在政府带头搞"黄精产业村",把野生变家种,品质反而更稳当,前阵子去农贸市场,看见装黄精的麻袋摞得比人高,老板吆喝着:"本地黄精,泡酒最配!"


茯苓:松树根下的"白银包"

宣城人挖茯苓,靠的是听天由命,这玩意儿长在松树根上,雨季过后才有收获,以前老药农教徒弟,得先学"望松辨茯苓"——树冠发黄、地面裂缝,八成底下有货。

宁国、绩溪一带的茯苓最出名,挖出来的白花花一团像芋头,晒干后能存五年不坏,药店里卖的"茯苓饼""茯苓膏",原料多半来自这儿,有次见老乡把茯苓切成丁拌蜂蜜,说是治失眠的土方子,试了还真管用!


西洋参:美国血统的中国芯

谁能想到,宣城高山上种出了正宗西洋参?上世纪80年代,农科所从加拿大引种,结果在泾县桃花潭的微酸性土壤里扎了根,这里的西洋参总皂苷含量比东北还高,切片泡水喝,苦中带甘,提神不打盹。

现在超市里卖的"进口西洋参",说不定就是宣城产的,前年有个美国华侨回来探亲,尝了老家种的参片,直呼"比美国的还地道"!


夏天无:专治"老寒腿"的山野奇药

这名字听着像武侠小说里的毒药,其实是宣城山民的祖传跌打药,每年端午前后,药农会上山采挖"夏天无"的块茎,这时候药性最猛,用白酒一泡,擦风湿关节痛特别灵,老一辈人裤兜里都揣着小酒壶装这个。

不过野生夏天无越挖越少,现在宣城搞人工种植,产量翻了三倍,去年药材交流会上,河南客商一口气订了二十吨,说这是"北方没有的宝贝"。


艾草:端午门楣上的"驱邪剑"

端午节插艾草是宣城的老规矩,但很多人不知道,咱们这里的艾绒质量全国顶尖,尤其是绩溪大峡谷的艾草,叶片肥厚,挥发油含量高,做成的艾条点燃后烟雾绵柔,熏穴位特别透。

现在城里流行艾灸养生,某宝上卖爆的"五年陈艾柱",好多都是宣城加工的,有次跟快递小哥聊天,他说光艾草包裹每天就要发走几千件!


金银花:山崖边的"清热解毒王"

宣城人叫它"忍冬藤",漫山遍野都是,清明前后开花,银针似的小花苞在阳光下闪金光,摘一把晒干泡茶,喝一口从喉咙凉到胃里,以前闹嗓子不用吃药,奶奶总让喝金银花露。

现在规模化种植后,品质更稳定,郎溪县有个"花海小镇",游客专门来看金银花田,边采边制花茶,成了网红打卡点。


覆盆子:山娃们的"野果零食"

小时候钻刺篷摘覆盆子,手指染得紫红,酸甜汁水溅到眼睛里疼得直哭,后来才知道,这野果晒干后是治尿频的良药,宣城山区的覆盆子药用成分高,药典里都重点标注"皖南产最佳"。

现在有公司开发覆盆子口服液,广告词写着"童年的味道,药房的品质",没想到当年嫌弃的野果子成了金疙瘩!


葛根:消暑降火的"深山人参"

葛根粉算是宣城隐藏特产,广德山里的野葛藤能长到碗口粗,挖出的根捣碎沉淀,做出的葛粉冲出来半透明,比藕粉还清爽,夏天用井水调葛粉,加勺白糖,下地干活回来喝一碗,比冰镇可乐还解渴!

这两年葛根素提取物被化妆品厂盯上,价格翻了好几倍,村里张婶家后山那片葛藤,如今成了她的"私家银行"。


七叶一枝花:毒蛇咬伤的"救命仙草"

这名字听着玄乎,其实宣城山民都认得,叶子七片轮生,顶上开一朵黄绿花,根茎磨碎外敷能解毒,以前采药人进山必带它,现在倒是成了稀缺货。

药厂收购价涨到每公斤八百块,但还是供不应求,毕竟野生资源有限,听说已经在建人工培育基地了。


尾声:深山里的中药江湖

宣城的中药材故事,藏在云雾缭绕的山谷里,刻在药农老茧累累的手上,从野生到种植,从草药摊到电商直播间,这些"山间精灵"正在书写新的传奇,要是来宣城玩,记得带瓶茯苓膏当伴手礼——这可是别处买不到的"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